10月20日下午,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和精一文化傳播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劉德龍《紫砂壺與金石:曼生壺藝術研究》新書分享會于南京可一書店成功舉辦。此次分享會邀請了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碩導、《紫砂壺與金石:曼生壺藝術研究》作者劉德龍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征集評審委員黃建亮,活動以“紫砂藝術”“金石學”及“文人造物”為關鍵詞展開了一場精彩對談,帶領現場及線上直播觀眾一同走進紫砂藝術的深厚文化中。
圖 1 新書分享會活動現場
圖 2 分享會現場聽眾滿座
活動現場,劉德龍以曼生壺為例,圍繞“文人與文人壺”這一主題與黃建亮展開討論。劉教授指出,文人造物最重要的理念是“器以載道”,文人壺作為文人創作者表達自我思想的器物,其內核是“文心”,需要文人將文化和藝術結合并賦予紫砂壺更深的文化內涵。曼生壺上的銘文體現了金石學影響下陳鴻壽的藝術取法,使茶飲上升為文化和審美的精神活動。黃先生對此表示充分認同,并提出文人壺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物,更是文人情懷與文化精神的象征,銘文中蘊含著文人的情感流動,陳鴻壽的內在品格使得曼生壺上的銘文充滿意趣與哲思。接著劉教授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分享了本書的創作歷程與初衷,其從與陶藝結緣到與熱愛雅玩的朋友交游,積累下了豐富的紫砂知識。
圖3 《紫砂與金石:曼生壺藝術研究》書中插圖
在談及紫砂與瓷器的區別時,黃建亮提出紫砂裝飾“以胚作紙,以刀代筆“的特點,同時從情感的角度表示紫砂會利用其器型特點修飾茶湯味道,相較瓷器不附著茶湯更為溫潤。而后兩位嘉賓開始就金石學在紫砂上的運用、紫砂與瓷器的區別、曼生壺的影響展開討論。劉德龍認為,受金石學影響,紫砂壺追求古雅之美,制度精而取法古,以古為形取古為飾,古雅制器的策略使得紫砂在思古之情與求新之念的錯綜中前行。此外,劉教授認為玉成窯的出現使得曼生壺由器物走向經典,這雖然是對曼生壺的模仿,但也為后世對曼生壺的認知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對象。黃先生補充談到,曼生壺是以陳鴻壽為中心的集體創作,它的出現使得紫砂藝術迎來了新的發展,啟發了書畫創作者書與器物的結合。同時,紫砂壺保留了更為內斂、沉穩的東方美學風格,瓷器則偏重于對外的傳播,兩者在工藝上體現了不同的美學追求。
圖4 《紫砂與金石:曼生壺藝術研究》分享會部分內容
在紫砂藝術的當下發展主題上,劉德龍強調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需要審慎地看待民族化,以更為宏觀的國際視野包容并蓄。對紫砂等中國傳統造物研究的路徑需要重新關照,沿用曼生壺的創作模式并不能產生新的經典。黃建亮就當下的紫砂壺設計以及當下的紫砂藝術創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需要藝術創作者們不斷注入新的能量,使得紫砂發展既能在全球市場上找到新的機會,又要在文化傳承中保持創新活力。
圖 5 《紫砂與金石:曼生壺藝術研究》分享會部分內容
活動的互動環節也激發了新的靈感與期待。來自宜興的一位與會者對曼生壺和玉成窯發展在外地的現象深有感觸。她認為,外地研究者對紫砂藝術的研究與探索,為宜興的紫砂工匠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她深感宜興作為紫砂壺的發源地,應更多地舉辦推廣關于紫砂文化的講座,以拓寬當地紫砂手工藝者的認識。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外地研究者來到宜興,與當地工匠進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紫砂藝術的創新與發展,讓紫砂壺成為文化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同時兩位嘉賓對于線上讀者關于紫砂壺的當代創作者是否具備“以器載道”的角度、如何使創作結合當下的時代精神的提問,兩位結合近現代紫砂發展與城市化、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對當代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語境的消失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下,單一的專業化知識結構限制了人們達到傳統文人多樣才能的掌握,追求古代文人“以器載道”并不是關鍵,因為當代紫砂壺創作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應是對現代審美的回應與探索,需要創作者們具備敏銳的時代洞察力與創新精神。
圖6 劉德龍書法《吃墨吞花聯》120cmX35cmX2
本次新書分享會在熱烈的討論和深入的思考中圓滿落幕。本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與藝術的學術探討,更是一次思想碰撞與靈感激發的盛會,讓與會者深入了解了曼生壺的金石意趣和文化底蘊,從中汲取了寶貴的啟示和靈感,為紫砂藝術的愛好者與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更為紫砂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期待。紫砂作為江南文化品味在器物上的集中體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每一位文化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去深入研究和品味。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相信,秉持著“借古開今”的理念,在傳承與創新的共同推動下,勇于實踐探索,紫砂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