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牛首山 城是南京城
□ 白睿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是熱愛,是理想。行走在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時常聽到有人提起牛首山:牛首山又名天闕山,是金陵四大名勝之一,素有“春牛首”之美譽,吸引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成為江蘇現象級旅游景點。時光在指縫間劃過,今年是牛首山文化旅游區開園9周年,我在牛首山工作5個年頭,算上2016年來此實習以及大學旅行,與牛首山緣分超過8年。山頂的朝霞、山間的步道、林間的晚風,深深地滋養了牛首山人,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成長與變化,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與珍貴。
與牛首山結緣源于大學時期。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三五好友沿著天闕路徒步上山,彩色山林在絲絲云霧的籠罩下唯美夢幻。站在山巔,看云卷云舒,望遠處新街口、河西高樓聳立,萬里長江天塹變通途,高鐵疾馳而過,恍若坐上過去通向未來的時光列車。從此,我愛上這里的一草一木,綿長文脈。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初到牛首山,我便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秉持著高度責任心和服務意識,將學校里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協調,所有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無數次迎著朝霞上班,伴著星辰下班。正因如此,5年里,我變得更加嚴謹、細致、認真,獲得省市區眾多榮譽和認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妙筆生花”是我進入宣信中心工作后的目標,高質高效寫好各類材料始終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正式接觸文字工作后,如撰寫部門材料、通訊稿件、黨政信息、園區簡報、園區青年工作等,思路逐步調整,用詞精雕細琢,每次終稿上交,我都覺得任重道遠。近年來,通過參加培訓、座談交流研討、深入調研等方式,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同事學、向群眾學,著力提升業務能力水平。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強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培養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撰寫的理論、評論、散文散見《人民日報》《南方周末》《新華日報》《江南時報》以及“學習強國”平臺等。
“事無巨細,皆須盡力而為。”我遇到許多優秀、善良的人,他們陪伴我度過了美好時光,見證了我的成長,珍藏著太多的感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參與編著的《紅色印記:江寧革命先賢》(南京出版社),成為黨員干部和青少年的鮮活教材。疫情期間,我被組織派往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和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開展防疫工作,“戰疫故事”刊登于《新華日報》和“學習強國”平臺等,并與愛人一道前往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參加江蘇省暨南京市新婚夫婦向革命烈士獻花儀式,接受精神洗禮。我還見證了金陵小城·燕集里精彩亮相、牛首山希爾頓酒店盛大開業、牛首·希見廣場建成運營等城市變遷;參加了“數智牛首”數字化平臺項目建設,不斷探索數字化發展之路,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參與了青年干部職工能力素質提升培訓、宣傳員培訓,“牛首十二講堂”“牛首青年說”拍攝保障、景區大客流保障,以及重大活動接待等等。
令人驚喜的是,牛首山已從昔日廢棄礦坑華麗蝶變為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文化名山,持續占據旅游目的地榜單前列,躍升為江蘇旅游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離不開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支持、所有牛首山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廣大游客的自發力挺。每每想起,心中滿是熱愛。
江蘇南京,是我的故鄉。南京于我,我于南京,已經結緣近30年。我在這里生活,在這里學習,在這里工作;說的是南京話,喝的是長江水,吃的是淮揚菜。每一天,我用腳步丈量豐富的歷史遺產、深厚的文化底蘊,用鏡頭記錄人間煙火的詩意江南、活力迸發的發展脈動,用筆觸感知開放大氣、包容創新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特質。
未來的征途漫長而光榮,青年有為,奮斗無悔,牛首山人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力講好牛首山故事,奮力書寫南京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