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垂虹橋自宋慶歷八年(1048年)始建后,即被譽為“三吳絕景”,歷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觀瞻,吟詩誦詞,留下了數百首詩詞。與詩、詞相比,以曲這一形式吟詠垂虹橋的作品,顯然要少得多,但瀏覽方志和一些書籍,也能窺見其綺麗的身影。
徐再思曲吟垂虹月
徐再思(約1280~1330),元代著名散曲家,字德可,生性好食甘飴,故號甜齋,浙江嘉興人,作品多寫悠閑生活與閨情春思,與張可久為同時代人,曾任嘉興路吏。今存所作散曲小令100余首,作品與當時自號酸齋的貫云石齊名,稱為“酸甜樂府”。近代任訥將二人的散曲合為一編,稱作《酸甜樂府》,收有徐再思的小令103首。
徐再思的家鄉嘉興與吳江毗鄰,故他對于吳江的名勝頗熟。明弘治《吳江志》上刊有他所作散曲《普天樂·松陵八景》。關于松陵八景,《吳江志》編纂者莫旦云道:
吳江舊有八景,題曰:“平湖落雁、太湖春波、洞庭白云、垂虹夜月、華嚴曉鐘、海云夕照、夾浦歸帆、龍廟甘泉”,又有“雪灘獨釣、塔寺鐘聲、簡村遠帆、直溪春水”等題,莫知何人所定,略見于賦詠,然大同小異,未免得此失彼,今為囊括定為八題:“一曰具區云濤,二曰鱸鄉煙雨,三曰垂虹夜月,四曰塔寺朝陽,五曰西山爽氣,六曰龍湫甘泉,七曰簡村遠帆,八曰雪灘釣艇”。
徐再思所寫的散曲《普天樂·松陵八景》與莫旦所定八題有些不同,分別為:垂虹夜月、龍湫甘泉、簡村遠帆、雪灘獨釣、太湖春波、洞庭白云、華嚴晚鐘、海云夕照。其中《垂虹夜月》是直接寫垂虹橋,《雪灘獨釣》和《華嚴晚鐘》則寫垂虹橋旁側景觀的。
先來看《垂虹夜月》:
玉華寒,冰壺凍。云間玉免,水面蒼龍。酒一樽,琴三弄。喚起凌波仙人夢,倚闌干滿面天風。樓臺遠近,乾坤表里,江漢西東。
垂虹橋橫跨江湖之間,延袤一千三百余尺,下有六十二洞,三起三伏,宛若長虹,垂虹亭翼然橋心,夜色來臨,明月當空,倒影于水,幽人會亭,“何異廣寒之宮清虛之府也”。閱此曲,頗具詩情畫意:月光清寒,盛冰的玉壺皎潔明凈。明月出沒在云間,垂虹橋如蒼龍橫臥水面。美酒一樽,瑤琴三弄。仙女們踏著碧波款款而來,扶依著闌干任天風拂面。遠處和近處的亭臺樓閣參差錯落,天地遼闊,表里相依,天上銀河和人間松江縱橫西東。
接著來看《普天樂·雪灘獨釣》:
水痕收,平沙凍。千山落日,一線西風。箬帽偏,冰蓑重。待遇
當年飛熊夢,古溪邊老了漁翁。得魚貫柳,呼童換酒,醉倚孤篷。
雪灘即釣雪灘,位于垂虹橋東北側,瀕臨京杭大運河,是古吳淞江南岸的灘涂。以前,這里蘆蒿叢生,是垂釣的好去處,文人雅士冬日多于此垂釣,由此而名釣雪灘。宋代慶歷年間筑垂虹橋后,此灘上曾先后建有大冶令王份的別業臞庵、狀元黃由的別業盤野和祭祀范蠡、張翰、陸龜蒙的三高祠等。
徐再思之后,明代名臣周忱有《雪灘獨釣》詩:“剡曲興方盡,灞橋詩思闌。梅梢露晴月,天地浩漫漫。放歌獨何事,垂綸漾清湍。”明代吳江籍詩人曹孚也有《雪灘獨釣》詩:“雪飛灘上晴,水流灘下平。往來人斷絕,獨有釣舟橫?!苯Y合徐再思的曲讀來,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來看徐再思的《普天樂·華嚴晚鐘》:
斗杓低,潮音應。菩提玉杵,赑屃金聲。蝶夢驚,龍神聽。夜半高僧回禪定,誦瑯函九九殘經。譙樓鼓歇,蘭舟纜解,茅店雞鳴。
詞題中的“華嚴”,指華嚴塔,其所在是華嚴寺,全稱為寧境華嚴講寺,在垂虹橋東南堍。初時,其規模為“周圍四十五畝”,由南朝梁衛尉卿陸瓚舍莊基而建,彼時名華嚴院。宋元祐四年(1089年),里人姚得瑄施錢四十萬緡建華嚴塔,為七級,高十三丈,形制方形,故名方塔。建炎(1127~1130年)年間,華嚴塔毀于兵。那時,與華嚴院相鄰的有寧境院,紹興五年(1135年),僧從了將二院合而為一,賜額“寧境華嚴講寺”,俗稱華嚴寺,寺中之塔即華嚴塔。
該曲用了大部分篇幅,主要從聲覺方面描述了華嚴寺的鐘聲和誦經之聲,最后三句則寫了華嚴寺及周邊的凌晨景象,譙樓打更的鼓聲歇了,吳淞江里的蘭舟解纜開拔了,草屋里的雞鳴了。細觀之,這三句中的兩句也是從聽覺上來寫的。明代周忱也為華嚴寺寫了一詩:“緇宇隔塵寰,旦暮鐘聲度。韻隨仙梵微,音與閑云去。孤艇泊楓橋,聞之發深悟。”其寫作手法,堪與徐再思的曲同出一源。
喬吉散曲妙繪垂虹橋
喬吉(約1280~1345),元代散曲家、雜劇家,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今屬山西)人,后居杭州。一生懷才不遇,寄情詩酒,傾其精力創作散曲、雜劇。其散曲風格清麗,與張可久并稱為元散曲兩大家。雜劇作品見于《元曲選》、《古名家雜劇》、《柳枝集》等。散曲作品據《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有今人輯本,名《夢符散曲》。
喬吉一生浪跡江湖四十年,曾流寓杭州,也到過蘇州,有《折桂令·登姑蘇臺》:
百花洲上新臺,檐吻云平,圖畫天開。鵬俯滄溟,蜃橫城市,鰲駕蓬萊,學捧心山顰翠色,悵懸頭土濕腥苔。悼古興懷,休近闌干,萬丈塵埃。
全曲想象豐富且感情沉郁凝重,含義深遠,耐人尋味。
吳江在蘇杭之間,喬吉當也到過,故留有二曲。一首為《水仙子·紅指甲贈孫蓮哥時客吳江》:
冰藍袖卷翠紋紗,春筍纖舒紅玉甲,水晶寒濃染胭脂蠟。剖吳橙吃喜煞,錦魚鱗冷漬硃砂。數歸期闌干上畫,印開元宮額上搯,托香腮似幾瓣桃花。
另一首便是寫垂虹橋的《水仙子·吳江垂虹橋》:
飛來千丈玉蜈蚣,橫駕三天白螮蝀,鑿開萬竅黃云洞??葱堑吐溏R中,月華明秋影玲瓏。赑屃金環重,狻猊石柱雄,鐵鎖囚龍。
曲中的“玉蜈蚣”和“白螮蝀”,均為比喻垂虹橋;“赑屃”,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楊慎《龍生九子》:“一曰赑員,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狻猊”,獅子的古稱。
這支曲子描寫垂虹橋的橋貌和橋下吳淞江的水景,氣勢雄健,想象奇特,描寫細致。
開頭三句說,橋身像天外飛來了千丈玉蜈蚣,又好像橫架于長空碧天的白虹,橋洞仿佛被噴吐著黃云的波瀾鑿開。接下來兩句則細致地描寫在橋上看到的景物:星星在橋下江水中明明滅滅地閃爍;秋空的明月在流波蕩漾中輝映。垂虹橋不僅有氣勢雄偉的一面,也有嬌媚溫柔的一面。最后三句說赑屃身上的金環是多么的厚重,石柱上的狻猊是多么的威風,它們都在橋上鎮守住滔滔東流的大江。
綜觀全曲,作者以非凡的筆力,描繪了一幅氣勢磅礴、秀麗雋美的畫面,向人們展現了垂虹橋的怡人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