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從江蘇南京開啟的《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以巡回公展,規模大型,理念標新,內涵豐厚,薪火傳遞,文脈傳承,展示嵇亞林、白鶴、張明惠、唐明麗、盧山、田騉6位藝術家近70件個性各具的藝術作品,凸顯當今文博與繪畫藝術圓融的盎然生機。其間,以文博中國畫畫家嵇亞林先生開源創新,書法家白鶴先生題識鈐印而合創的《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百米國畫長卷最為亮彩取勝。
此巡回展,已歷時三月余,還將持續至四月下旬。繼南通、成都、泰州、鎮江四站熱效巡展而回流于第五站一一南京展事于2025年03月15日,在南京博物院隆重舉辦。巡回展全程中,觀眾踴躍,社會反響熱烈。推宣燃旺歷史文化、文博美術及文物知識的大眾普及熱,催發文博、美術界乃至文化藝術界的學術研討意識流,尤以南京站“南博展”將展事推向鮮新高潮,迎來“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的拓展態勢。
一、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的“三階段”演進
本筆認為,當代畫壇名家、文化學者嵇亞林先生所創立的“文博中國畫”及其形成的“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在2012年至今的13年中,呈現出“興起蔓延·升溫漫流·蒸騰升華”的“三階段”演進:
2012年至2020年為“興起·蔓延”的第一階段。2012年,嵇亞林基于歷史文物保護理念創作《歲月有痕》畫品始,到2017年盛夏,他在南京博物院以《閑墨澄懷》為題,歷時兩月舉辦的畫展中,靜雅地推出《翎羽飛花》《蓮葉田田》《草木情深》《史痕悠悠》四部分100多幅作品。其間、以工筆精運為主的《史痕悠悠》系列,在客觀上即發射出“文物繪畫”的信號彈,其力作《云紋銅牛燈》《鎏金銅馴犀俑》的赫然亮相,驚詫廣眾的傳統觀賞認知,刷新業界人士的審美眼光。為此,著名美術評論家、書畫藝術家任愚穎專題欣撰《心有獨創 敢標一格一一品賞嵇亞林畫作》銳評。繼后的二、三年中,嵇亞林“文物繪畫展”在各級多地的連續舉辦聲浪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相應文化現象的社情趨勢。
待到2021年至2023年的“升溫漫流”第二階段。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業已聲名遠播,尤其是央視著名評論員、教授袁清于2021年首倡“文博中國畫”概念于嵇亞林“文物繪畫”后、其理性而生動,精準且形象的命名,不啻為相應文化現象的提速“升溫”至“漫流”的社會文化欣賞狀態,乃至文博美術、文化審美、哲思術理至真層面。嵇亞林文博畫作的特色品位,袁清命名的精準定義,成正比地契合、印證“文博中國畫”前無古人,開源標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藉此,標識性的冠名,內秀外化作品的金玉本質,助推著“文博中國畫”的交流推廣。伴隨藝術殿堂與社會民間的各級相繼展覽,多地廣眾絡繹不絕的熱情觀摩,主流媒體及網絡信息的強勁傳播,專業評論和民眾口碑的遙相呼應,讓中國新金陵畫派廣揚開來的“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升溫漫流”,其文氣畫風迎來更實更新的流向高潮,轉化至“蒸騰、升華”的第三階段。
2024年至今,《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獲江蘇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支持,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書法院聯合主辦,南通博物苑、四川省文化舘、鎮江市美術舘、南京博物院承辦。
瞧!這層次層級,這規模格局,這地理區域,這走勢態勢,這效益效應,不正透顯出“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的“蒸騰·升華”態勢嗎?
二、文博中國畫的“跨界”創作、交流、視讀和演繹效應
此效應折射的歷史與現實,社會與人文,個人與群體的精神文光,引人注目禮贊,欽佩敬仰。
1、先說“個體”——情懷熱烈卻莊重文雅的嵇亞林,其人才本身就是一副“跨界”復合型。他系美術科班出身,集黨務、政務、業務推行、管理、實踐于一身,融文化藝術、文博美術于一體。著實是一位“跨界”精英。而造就嵇亞林文博中國畫刷新古今的主、客觀因素固然很多,但本筆悟道,個中“大環境”關鍵因素則有二:
南京美術、文博界人才云集,對新生事物,包容助力托舉,為嵇亞林藝術創新賦予良好的人境語境情境藝境大環境,讓文博中國畫續揚新風;
南京博物院,既是藝術殿堂,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富礦。它積精儲秀、古韻凝聚,釋放、縈繞著中華文明精華的馨香,既陶冶、提純著嵇亞林的心境精神、修為素養,也無聲地靜待著有心之士去觸摸、體驗、悟透它的豐涵氣場。而嵇亞林,以強大的文化自信心,不竭的情懷原動力,堅韌的藝術鉆研勁,鉤沉歷史,豐采當今:承傳統,破墨守,淘金攻玉;傾才情,敢創新,融匯貫通。注文心靈感與古代文物化合裂變,揚精氣神韻和中國畫藝融合升華,創新成就文博中國畫的橫空出世!
2、再議“群體”——本次展覽創作群體的六位藝術家嵇亞林、白鶴、張明惠、唐明麗、盧山、田騉,不僅是“跨”文博、書法、美術、教育多界別的創作群體,更是值得稱道的“老、中、青”傳幫帶藝術力量的聚合,文脈傳薪、人才接龍的生動寫照。
顯然,領軍人物的榜樣引領與后起之秀的奮發跟進情態,亦是這次巡回展覽的一大特色,其創作群體多樣式作品的繽紛色彩,不也折射出長江文明幾大文化板塊歷史文化的豐厚積淀,新時代全面恢復傳統優秀文化的 愿景,環境的豐富多彩及學術領域的寬松和偕、活躍多元嗎?這,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3、特議作品《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百米長卷的視讀奇效一一跨越歷史時空,長江流域五千年文明精華,立效直觀,一覽無余,盡收眼底!
試問:此一令人嘆為觀止的收視奇效,從華夏古文明先秦時期,到秦漢唐宋元明清,至近、現、當代浩瀚的文史記載中,有個案獨例的藝術作品能媲美《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百米長卷的視讀效果嗎?
此“長卷”,歷史時空的跨越度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啊。此“長卷”所展現的地理區域系長江流域全程。其容量之大,地理概念之廣,列描長江從下游至上游沿岸“19個省、市、自治區60多個遺址出土的150多件代表性文物”的形神質態、色光影韻而映射出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繽紛,更排繪閃耀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光焰,儼然將長江流域悠久“歷史文化板塊”,予以集約標顯,聚合推宣,焦聚幅射“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的燦爛輝煌。
至關重要的是:上下五千年的長江文明以無以倫比的內涵與外延觀照出本次巡回展覽的厚重意義以及文博中國畫“前無古人·后待來者”的文化品位一一顯然,我們尚未課題性地、規模化地予以實質性的學術論證研究一一這是后續之文舉!
此“長卷”,以古文物“返青”的群體形象,與當代人文意識、心靈哲思交流對話,啟迪人們對文明歷史、文化藝術的理性認識。從而重視歷史、敬畏歷史,激發民族自豪感,珍視當下,熾烈情懷,熱愛祖國。
何須贅訴,僅憑上述三項豐涵神韻內容與實質的超凡,試想,有何同類藝術作品,能出《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百米長卷其右?
伴隨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的拓展態勢,本筆思考著一個嚴肅話題:持續多年的文博中國畫文化現象,實已升華轉化為一塊金色文化品牌。如何將此品牌做大做強,以深入推進,將其打造成中國東西部、乃至躍升為中華文化品牌而閃耀世界,或許,并非僅是一種奢望。
要打造、欲躍升其品位,在文博中國畫熱運社會實踐,擴大區域影響,提高其自身文化魅力的同時,本筆提出建議:賦予文博中國畫藝術實質的文化定位,以揭示其氣質、氣度,宣揚其神采、情韻,強化其品格、品位。
而本筆對嵇亞林文博中國畫實質定位的概念,既簡潔又響亮:開宗立派新古今!
何以提出“開宗立派”?是否幼稚膚淺,甚至荒唐?唯愿名副其實,貼切恰當。更望研討論證,科學考量。
可謂:
美學價值貴提煉,
學術林苑百花放。
拜請業界眾專家,
考研實質解彷徨。
定位文博中國畫、
開宗立派鑄輝煌!
(2025年3月15日成稿于南京,3月16日修定于成都)
本文作者張季次,筆名季風,藝評家、詞作家、音樂活動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樂濤風潮》總策劃,四川省攀枝花市原文化局局長。
發表“藝術人物”評論系列;首倡“陳川走勢”概念,匯編《季風樂語話陳川》專集;開題《曾令琪文學創作格局》連篇;有《季風情·歌曲作品選》《新民歌組歌》等流傳。
提倡文藝(音樂)評論消解學究氣,走出“學術閣樓”,貼近社會大眾,追求真實新。
自創推新評論樣式,以“詩·詞·歌”相融合的“韻句短語”分行文體謀篇布局,評論藝術人物及其作品,情韻兼勝,旨在增強藝術評論的簡潔度、可讀性、情感性和韻律美,擴大受眾面,進而達到雅俗共賞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