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返鄉,與愛徒張碧波相遇,相邀參觀鸕鶿渡鎮紅色文化村,予慨然許之。張碧波乃我黨革命先烈、工運重要領導人張昆弟之侄孫。碧波發憤進取,事業有成,而熱心公益,為挖掘、傳承紅色文化奉獻良多。
旭日東升,彩霞滿天,予攜妻子與侄兒邁宗驅車至板溪,但見夾道高山,錦樹蔥蘢,修篁裊娜,瑞靄氤氳,十時許到達張子清烈士紀念館,與桃江巾幗英才詹顯姣、周海燕相見,不勝欣喜。一行向烈士銅像獻花,瞻仰紀念館,聽取村支書張先生詳介烈士事跡,肅穆之情油然而生。張子清烈士為井岡山時期貢獻卓越之革命家,豐功偉績深受毛主席之髙度評價。受傷無麻藥五次動手術,幾度昏死,體現鋼鐵般之意志,被毛主席譽為“紅色關云長”。
繼而至張昆弟廣場向烈士銅像鞠躬獻花,表達緬懷深情。張昆弟為毛主席、蔡和森、羅學瓚在湖南一師范讀書時之同學,為“新民學會”創建者之一,赴法勤工儉學期間發起組織“工學勵進會”(后改名為“工學世界社”),宣傳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十月革命。為“二七大罷工”之重要領導者之一,為“工運”作出重大貢獻,曾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總干事與黨團書記,1932年蒙冤被錯誤路線執行者殺害。
前人載樹,后人乘涼。前人無愧,無愧前人。緬懷先烈,思報明時,感慨系之,記之以詩:
板溪云樹郁蒼蒼,
萬里晴空煥彩光。
景仰雄才工運杰,
緬懷紅色關云長。
不驅疇昔三重惡,
哪得春天百卉香?
永葆初衷酬赤夜,
情生憂患勇騰驤。
注:“三層惡”指代舊中國三座大山之壓迫。
2025年4月2日
(作者系湘潭大學教授,榮寶齋沈鵬詩書研究會理事、沈鵬介居書院院聘藝術家,著名文化學者、詩書畫美評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