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2月9日,針對存取現金新規對大額取現可能造成不便的擔憂,央行解讀稱,相關規定主要目的是預防和遏制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不會影響居民正?,F金存取款業務。多家商業銀行稱,新規對正常存取款沒什么影響,一般情況下取款超5萬元需要預約。
新規不影響正?,F金存取款業務
近日,央行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 銀保監會 證監會令〔2022〕第1號,以下簡稱“1號令”),3月1日起施行?!?號令”第十條規定,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的,應當識別并核實客戶身份,了解并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
“1號令”發布后,不少人擔心上述規定會給大額取現造成不便。2月9日,央行有關司局負責人對第十條規定解讀稱,金融機構執行該規定不會影響居民正?,F金存取款業務,業務便利程度亦不會受到影響。
該負責人介紹,正常情況下,金融機構不需要客戶填寫信息或者提供證明材料,金融機構在簡單詢問了解后即可直接為客戶辦理現金存取業務并登記相關情況,只有發現交易明顯異常、有合理理由懷疑交易涉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時,才會向客戶進一步了解情況。
超5萬元存取筆數僅占2%左右
記者就此事向多家商業銀行進行了咨詢。招商銀行客服確認了上述規定,稱這是現在取款新的要求,遵循大額現金管理的相關規定。不過,針對是否影響正常取款,截至發稿該客服未進行回應。
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客服均表示,目前未收到相關通知。民生銀行客服稱,存取款超過5萬元,可能需要進行資金來源和用途說明,具體執行情況以辦理網點為準。取款方面,銀行卡正常就可以取款,建議超過5萬元的取款先進行預約。興業銀行客服表示,一般情況下取現金超5萬元,要提前跟網點預約,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目前暫時沒有接到要登記用途等信息的通知。
記者還走訪了光大銀行和北京銀行的網點。光大銀行一家支行的員工對記者表示,新規對居民正常存取款業務沒什么影響,存款需攜帶身份證、銀行卡,取款超過5萬元,需要預約并刷取身份證信息,和以前一樣。北京銀行一家支行員工稱,新規從3月1日起實施,正常取款超過5萬元,需要提前一天預約,存款無需預約,需攜帶身份證、銀行卡,會進行常規的來源和用途核實,別的沒什么影響。
據央行統計,目前我國超過5萬元人民幣的現金存取業務筆數僅占全部現金存取業務的2%左右,“1號令”第十條的規定總體上看對客戶辦理現金業務影響較小。
主要目的是預防和遏制洗錢等
記者注意到,在“1號令”中,涉及“5萬元”關鍵詞的不止有第十條規定,也不僅僅限于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機構的個人存取款業務。
比如,第九條規定,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從事匯兌業務的機構,為不在本機構開立賬戶的客戶提供現金匯款、現鈔兌換、票據兌付、實物貴金屬買賣、銷售各類金融產品等一次性交易且交易金額單筆人民幣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應當開展客戶盡職調查,并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的復印件或者影印件。
此外,“1號令”對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保險公司、非銀行支付機構等,也均有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識別客戶身份的相關要求。
該負責人表示,實施“1號令”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和遏制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群眾資金安全和利益。近年來,電信詐騙、非法集資、非法傳銷、跨境賭博、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較為猖獗,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利益。僅2021年,公安機關共偵辦電信詐騙案件37萬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國各地。其中,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現金匿名、難以追蹤的特點,偏好使用現金進行交易活動。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現金具有匿名、不可追蹤等特點,大額現金往往被用來進行洗錢、逃漏稅等不法行為,危害國家經濟金融秩序。他表示,“1號令”有助于完善反洗錢監管制度,打擊非法的現金使用行為,提高反洗錢工作水平,減少洗錢、恐怖融資等犯罪活動,更好地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對于普通自然人客戶來說影響較小,不應過度解讀和誤讀。
記者注意到,就在發布“1號令”當天(1月26日),央行網站還發布信息稱,為依法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活動,進一步健全洗錢違法犯罪風險防控體系,近日,央行等11部門聯合印發《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決定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
《行動計劃》要求,各部門依法打擊各類洗錢違法犯罪行為,尤其要加大力度懲治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的洗錢犯罪,堅決遏制洗錢及相關犯罪的蔓延勢頭,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構建完善國家洗錢風險防控體系,切實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