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見習記者 姬傳濤) 6月20日上午,“奮進新江蘇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制造強省網絡強省建設專場在寧召開,常州市人民政府在會上公布了近年來全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亮眼“成績單”:2021年,常州GDP達8808億元,同比增長9.1%,是國內最接近萬億GDP的城市;工業開票銷售1.7萬億元,增長27.1%,增速全省第三;工業投資增長21.1%,增速全省第三;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6%,增速蘇南第二;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1.5%,全省第三;位列中國先進制造業城市第16位……
江南時報記者了解到,進入“十四五”以來,常州始終堅持制造立市、產業強市、質量興市,把制造業作為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優勢和最強競爭力,全力沖刺“萬億之城”,同時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扎實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硬核產業集群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自2013年起,常州持續實施工業經濟三位一體轉型戰略,通過抓新興產業培育、抓傳統產業轉型、抓創新能力提升,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以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為核心的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已成為“常州智造”產業名片,裝備制造業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達52.6%。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型碳材料產業入圍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電力裝備基地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不久前,常州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今年常州“新春第一會”聚焦產業,又新出臺了關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若干政策,通過10個主攻方向、36項具體舉措和30項支持政策,推動地標產業強鏈、新興產業拓鏈、未來產業建鏈,打造高端高質高新的硬核產業集群,力爭工業規模總量早日突破2萬億元,支撐沖刺“萬億之城”。
常州高度重視產業創新,將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突破“卡脖子”難題,積極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數、工業大獎數、工業強基工程數領跑全國地級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在18家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中科院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創新載體,爭創智能裝備、動力電池、石墨烯、碳纖維、太陽能光伏等國家級創新中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率先建設中國(常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連續三年考核排名全國前三。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成為全省唯一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唯一示范性高職教育園區,國家首批“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綜合實驗區”,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連續八年全省第一。
“智改數轉”+“專精特新”
深化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以數字賦能提升常州智造核心競爭力,系統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率先打造工業互聯網新高地,連續舉辦三屆世界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博覽會,培育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超1.3萬家企業使用云服務,1093家企業獲評江蘇省星級上云企業,其中五星級38家。全面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區建設,目前已爭創國家級智能制造專項及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4項,建成省級智能工廠15個、省級智能車間165個,承擔省高端裝備趕超工程14項,獲評省級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項目160個,數量全省領先。央視《焦點訪談》聚焦“共享平臺為企業護航”專題,介紹常州“超級虛擬工廠”的“云端制造”,《人民日報》以“制造變智造 企業加速跑”為題,專題解讀了常州“龍頭企業為主導,上下游協同創新”的智能制造發展模式。
常州始終高度重視在產業轉型攻堅中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秉持“專精主業”的工匠精神,培育了一批把專業做到極致的專精特新企業乃至隱形冠軍。擁有200多家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其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家,位居全省第一,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2家,入選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500多家,均居全省前列。打造創新型企業矩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915家,獨角獸(含潛在)企業31家,瞪羚企業201家,建成中天鋼鐵、天合光能、華鵬變壓器、上上電纜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與省產研院建設企業聯合創新中心40家。鍛造上市企業“聯合艦隊”,上市83家企業中73家為制造業龍頭企業,共有2家民企入圍“中國企業500強”,7家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2家入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
圍繞國家碳達峰行動部署,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制造體系。深入實施“263”專項行動方案,全力推進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在全省率先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沿江一公里化工生產企業全面“清零”,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建成比例達80.6%,全省第一。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四新”改造,已有國家級綠色工廠27家、綠色園區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3家、綠色設計示范產品12個。積極搶占綠色產業新賽道,新能源產業鏈式發展已蔚然成勢。1-5月,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排名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前五。目前,全市動力電池產業產值規模國內第一,份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以理想和比亞迪為龍頭的新能源整車產值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達到3440家,居全國首位;獨角獸企業星星充電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充電樁運營企業;以天合光能為代表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規模全國最大,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下一步,常州將圍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城市定位,以“532”戰略為指引,以產業強市為支撐,統籌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全面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賦能提升“常州智造”產業鏈的競爭力、供應鏈的強韌性和價值鏈的創造性,在江蘇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的征途上,打造長三角數實融合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