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近400項制度創新成果、開展172項關鍵技術研發和轉化項目、超過4500家高新技術企業在自貿試驗區集聚……2024年是江蘇自貿試驗區設立五周年。8月27日,“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五周年”新聞發布會召開,會上公布的一串串數字展示了掛牌五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引人矚目。
江蘇省商務廳黨組成員、省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湯大軍表示,自2019年8月掛牌設立以來,江蘇自貿試驗區從改革創新的“試驗田”發展為開放型經濟的“前沿地”:5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完成外貿進出口2.6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112.6億美元,分別占全省10.3%、10.2%;今年1—7月,江蘇自貿試驗區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32%、26.4%。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市企業數量占全省比重分別達到9%、13%,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引領支撐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5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持續深化首創性、集成式改革探索,制度創新取得豐碩成果。形成的近400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海事政務閉環管理”等2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保稅檢測區內外聯動模式”等10項在國家部委備案、“專利精準導航助力產業集成創新”等137項在省內復制推廣。
堅持高質量發展,5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重點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競爭力,支持區內重點企業累計開展172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過4500家高新技術企業在自貿試驗區集聚,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壯大。其中,江蘇自貿試驗區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2023年的總產值近3000億元,占江蘇省比重近一半。
堅持高水平開放,江蘇自貿試驗區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制度型開放重點領域取得進展:持續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應用,落地全省首家外商獨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搭建企業數字化碳管理平臺,提供紡織產品碳足跡數據收集、碳排放核算、碳中和產品認證等服務,發行全國首單碳中和綠色科技創新公司債券。加強“一帶一路”沿線開放合作,連云港片區中哈物流基地集裝箱進出場量2023年完成24.3萬標箱、增幅10%;蘇州片區拓展與新加坡在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上線運行中新國際貿易單據數字化平臺,首次實現中新數字提單網上流轉。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湯大軍表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江蘇自貿試驗區正踔厲奮發,創新奮進,高水平打造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公認”的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為全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切實扛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
(江南時報記者 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