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文化產業是一種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以“輕巧”著稱卻蘊藏著無限潛力。作為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文化產業能夠提升產業結構優化程度和附加值,成為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的“活力因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我省明確,文化產業要擔當“先行區的先行軍”。“先行”并非“獨行”,而是強調在深度融入經濟社會“血脈肌理”基礎上,文化產業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與各行各業共生共榮,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助力重大戰略落地生根。
以文化產業賦能江蘇制造,可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滲透和增值效應,提升制造業競爭力。2022年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國字號”大獎——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被徐工集團奪得,徐工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摘金奪銀納銅,成為本屆全國唯一包攬三項大獎的單位。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江蘇制造的光輝實績,而再往深層次看,這也是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經典一刻——包括工業設計在內的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正是文化產業涵蓋的九大領域之一。
工業設計是優質產品的核心支撐,縱觀國際市場熱門產品設計,無一不閃爍著工業設計的火花。作為江蘇文化產業“亮點”,工業設計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結合度最高和提升附加值能力最強的部分。對企業而言,工業設計能夠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是培厚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產業鏈而言,工業設計位于“微笑曲線”一端位置,能夠推動產業鏈價值倍增。我省發布的《江蘇省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確立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創意設計中心。這一部署的前瞻性、系統性和戰略性,無疑將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推力。
以文化產業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可充分發揮文化要素的融合和催化功用,從而孕育新業態、煥發新動能。在此方面,蘇州工業園區的實踐頗具探索意義。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深入實施“文化興區”戰略,以系統舉措構建起文化產業新格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遞增。強化政策引領,出臺園區文化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中心戰略和主攻方向;重視“壯企立項”,構建具有園區特色的“2×N”文化產業體系,促進文化產業商貿、會展等相關產業積極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經濟;發力文化貿易,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后,積極打造“江南文化”數字化輸出重要載體和集聚區……2022年,園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凈增19家,總數達到181家,實現營收636.76億元,同單位同比增長3.5%,高于全國全省增幅。在此良好態勢下,園區提出的到2023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9%的目標,企踵可待。
以文化產業服務國家戰略,可充分發揮區域文化資源的轉化和策應作用,為戰略實施夯實根基。去年4月舉行的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會上,我省擘畫“三軸一圈”文化產業發展空間藍圖應勢推出,受到高度關注。“三軸”,即推動揚子江城市群數字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跨越發展、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以及推動沿海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一圈”,即推進長三角文化產業一體化。有矚目全球、開放協作的開闊格局,有勇立潮頭、各具側重的產業部署,更有與重大戰略同頻共振的主動意識與鮮明特色,我省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致廣大而盡精微。文化產業服務重大戰略,需要用“蘇式工筆”去精心描繪。諸如,文化產業能夠增加鄉村振興的內生“造血”功能,但要取得良好成效,沒有“普遍經驗”可以照搬,必須依靠因地制宜的創新實踐。徐州馬莊“小香包”成為致富“金荷包”,“梔子花開”在南京響堂村引來山鄉蝶變,無錫宜興“紫砂泥”演變為村民“致富泥”……近年來,我省多部門通過發布實施意見、實地調研指導等方式,引領各縣區、鄉鎮、村落植根自身特色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向產品、產業層面轉化,向經濟市場延伸,已經取得良好成效。依照這一路徑接續前行,必將打開文化產業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的更大空間。(張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