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江蘇省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意見》印發,文件提出,到2035年,全面接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江蘇文化美譽度和國際傳播影響力持續彰顯。據悉,全省各地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方案也將陸續發布,省市“齊發力”,確保我省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駛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
文化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堅定不移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途徑。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美好愿景是實現中華文化的全景呈現,也為發展江蘇文化、講好江蘇故事提供了新的支點與契機。
提到“江蘇”,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江南水鄉”“吳韻漢風”“人杰地靈”“魚米之鄉”。這樣的美好印象源自江蘇深厚的文脈影響力:大運河與長江美麗的十字交匯,涵養出江蘇文化兼具柔潤與磅礴的獨特氣質;“吳文化”“楚漢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種特色地域文化并蓄,是講好江蘇故事最好的“素材”和“腳本”。新時代下,要講好江蘇故事,除了豐富“素材”,還要講究“表現手法”。文化數字化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是文與理的交融,是創意“表現手法”的最強“原動力” 。
文化數字化帶來無限創意,以輕盈之姿,打開江蘇文脈。近日,第八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推介活動終評結果揭曉,我省4個項目入選,獲獎總數達全國五分之一。這些項目包括為智慧管理裝上“千里眼”的南京博物院數據可視化平臺、“一日夢回千年”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數字體驗、被譽為博物館“專屬顧問”的Museverse博物館開放服務平臺、以聲學技術為基礎融入AI、三維重建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的“多功能一站式氣膜空間”……無一不是堅持創新驅動和應用研究,實現專門化、定制化的優秀文博產品。在數字力量的加持下,貫通歷史與當下,突破物理界限,江蘇文脈逐漸卸下“厚重”與“神秘”的外衣,無論是專業學者還是普通市民,都能以更輕松的方式,觸抵江蘇文化的精妙。
文化數字化發動更多主體,合眾人之力,講好江蘇故事。以文化數字化為契機,最大范圍地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尤其要鼓勵數字化科技企業與文化企業進行合作創新。目前文化數字化在各行各業中的融合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應用成效也在不斷提升。比如,工業領域類似數字孿生的“數字元工廠”、歷史文化領域中的文化名人“重生”、醫學領域中的“元宇宙數字人實驗”、教育領域中的“數字人老師”“數字孿生學伴”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眾人拾柴火焰高,文化數字化可以匯聚更多跨界力量和資源,是發動社會各界共同推動江蘇文化繁榮的“新紐帶”。
文化數字化發揮破圈效應,以強大傳播力,遠揚江蘇聲音。年初,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開幕,江蘇展區內,文化數字化成果閃耀,江蘇元素大放異彩:入口處一幅十余米長的風俗畫卷互動大屏分外吸睛,“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將全球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的互動體驗帶出江蘇;基于5G的裸眼3D數字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體驗空間,一鏡飛越萬里長江,從雪山源頭、越云貴高原、穿巴山蜀水、過荊楚大地、到江南水鄉,最終浩浩湯湯奔騰入海,游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3省市的20多處景觀……置身江蘇展區,觀眾既可以感受到數字藝術帶來的山川海洋般的震撼,也能真切體驗摘得一簇野花的悸動。文化數字化的“魔力”,可以豐富文化場景的全息化和交互化,提升受眾的體驗感和接受度,使江蘇故事創造性地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具有更強大的傳播力和轉化力。
文化數字化可以更有效地提取和利用江蘇文化,串聯江蘇豐富的數據資源,打造數字文化消費新載體,培育數字文化消費新業態,創造數字文化消費新體驗,覆蓋更廣闊的傳播路徑,使江蘇故事更生動、更立體、更精彩。
江南時報記者 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