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城建十年筑就百姓“安居夢”
在風景秀麗的揚州市邗江區明月湖邊,一間小小的城市書房里坐滿了讀書的居民。這是揚州市圖書館打造的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小型書店”,像這樣小巧玲瓏的城市書房在揚州共有60家。
12月1日起,全國首部以城市書房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揚州市城市書房條例》將施行。“對城市書房進行地方立法,有助于順應讀者需求,擦亮文化旅游名城、書香揚州城市品牌。”揚州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主任沈宏躍說。
這十年,江蘇在城市美好人居環境建設上持續發力,立足于發展快、人口多、密度高的省情特點,以人民需求為導向,始終致力于探索符合江蘇實際、凸顯江蘇優勢的美好人居環境營造路徑,讓江蘇城市更新不斷升級。
百姓住房條件不斷改善
南京城北的堯林仙居中,嶄新的樓房、精美的綠化、精致的文體小廣場設施齊全,孩童在小區里游玩嬉戲……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乎群眾安居樂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十年間,江蘇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由10.60%提高到25.56%;省政府連續十年把棚戶區改造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600多萬群眾出棚進樓,城鎮棚戶區改造完成任務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南京市秦淮區面積小,但人口密度高、老齡人口多、老舊小區多、低保和低保邊緣戶多,在新街口、老城南等最繁華的地段還存在部分危舊房、非成套房。
十年來,秦淮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百姓的居住條件。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探索出“小尺度、漸進式”“原地回遷為主、適度完善功能”“三原翻建”等多種更新模式。完成了南京市數量最多的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和在冊危房消險任務,城市更新給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和城市環境帶來巨大改善,“煙火”氣息仍在,“顏值”面貌已改。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范信芳介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連續5年被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改造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10042個,惠及超過1000萬人。
城市建設品質節節攀升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如今已成為南京市秦淮區大小河湖的現實寫照,月牙湖、九龍溝渠、清水塘、白鷺洲公園水體等重點河湖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
截至2022年,江蘇共獲得5個聯合國人居環境獎、15個中國人居環境獎、9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數量全國第一,保有全國最多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街區。
面對人口的不斷增長,江蘇城市公園綠地體系建設持續發力,致力守護百姓的“身邊綠”。
江水,碧波蕩漾;江畔,游人徜徉。南京市江寧區高標準建成6.7公里沿江示范段風光帶和“濱江秀林”超4000畝,累計綠化造林、環境提升1.84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7.3%,新增城市公共綠地面積590萬平方米,基本實現“推窗見綠、出門進綠、處處有綠”。
十年間,江蘇新增9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連續舉辦5屆江蘇省園博會,全省城市公園綠地面積由408.81平方公里增至644.85平方公里,公園數量由826個增至1504個,城市公園免費開放率達96%。
市政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江蘇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并在全省范圍推進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和老舊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截至2021年底,江蘇公共供水服務實現城鄉人口全覆蓋,自來水深度處理率達98.7%;投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由589座增加至908座,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共整治黑臭水體591條。
2013年至2017年,江蘇開展以“九整治三規范一提升”為主要內容的“931行動”,消除8萬余個城市環境臟亂差問題。在全國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大分流、細分類”處理體系,截至2021年底,江蘇生活垃圾日焚燒處理能力較2011年增長了2.9倍,實現設區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和縣以上城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全覆蓋。
“城市不僅要管得好,更得保持住。”蘇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長楊青松表示,蘇州城管系統創新打造“微執法”機制,組建多支“微執法”快速行動隊,依據問題清單,對亂扔垃圾、亂停車輛等12類輕微違法行為進行現場查處,以解決“微小”動態性市容環境秩序問題。
針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管護,蘇州城管系統建立“微修復”工作機制,組建多支專業快速維修隊伍,按照“即壞即修、應快盡快”“有標對標、沒標保質”的原則,對設施微小破損、缺失問題及時處置,消除安全隱患。“雙微”機制保證了管理不斷檔,迅速解決城市運行問題,有效維持城市面貌和市容秩序。
(江南時報見習記者 錢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