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江蘇探索|蘇州評彈唱出彈詞新開篇
      《新華日報》見證蘇州評彈傳承創新之路
      2023-07-31 21:49:00  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楊爽  
      1
      聽新聞


      蘇州評彈唱出彈詞新開篇

      《新華日報》見證蘇州評彈傳承創新之路

        蘇州評彈被譽為“江南曲藝之花”,數百年來、綿延不息。近日,蘇州平江路上琵琶語評彈館的演出可謂是場場爆滿。沒有親臨現場的網友四處詢問如何預約搶票;看過演出的觀眾更是嘖嘖稱嘆,感慨萬千。一時間,“蘇州評彈”成為網絡熱點,為眾人津津樂道。

        在《新華日報》的油墨印記里,蘇州評彈未曾缺席。從幾經起伏到改革復興,篇篇報道,字字珠璣,《新華日報》見證了蘇州評彈再創輝煌。

      1981年10月15日《新華日報》

        說噱彈唱,曲藝中的一枝花

        一葉葉扁舟在平江河上泛起淡淡漣漪,伴隨著說書先生的衣袂飄飄,評彈麗人的柔情款款,吳儂軟語在三弦琵琶的清音中蔓延開來。品一杯香茶,聽一曲彈詞,僻靜的書場里蘇州評彈令人怡然自得,這就是國家級非遺——一種采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

        評彈歷史悠久,明代即有“四游記彈詞”和“廿一史彈詞”。1956年8月27日《新華日報》三版《閑話蘇州評彈》也有記載:“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柳敬亭彈唱‘秣陵秋’,所謂‘六代興亡,幾點清彈千古慨;半生湖海,一聲高唱萬山驚。’清代中葉以后,蘇州方言的彈詞本子已不少,有‘珍珠塔’‘白蛇傳’‘玉蜻蜓’等。”時至今日,這些傳統曲目依然會出現在當代評彈藝人的表演中。兩百多年的歷史,蘇州評彈經受住觀眾的考驗,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由此看來這種藝術形式是富有生命力的。

        “彈詞的形式是比較簡單的,登場人物,僅僅是一個人(單檔)或二個人(雙檔),既不化妝,也不抹臉。道具也十分簡單,除弦子、琵琶外,一把折扇與一塊手帕而已。”1961年5月11日《新華日報》三版《談“評彈”》概括了蘇州評彈的表演形式,“以表現的技巧論,有說、噱、彈、唱,其中尤以說為評彈的主要特色。”樸實的人物,簡單的道具,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這三者巧妙結合,變化較多的樂調、唱腔,把書目中的各種人物與復雜情節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蘇州評彈的獨到之處。

      2001年5月28日《新華日報》

        短暫凋零,改革后現新生機

        經典藝術的發展史中,總會經歷一段低迷的困境時期。自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蘇州評彈幾經起伏,這其中有歷史發展的不可控因素,也有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帶來的危機。低迷到何種境地?1994年1月4日《新華日報》八版一篇關于當年蘇州市評彈團團長龔華聲的報道講述,“江浙滬現有評彈團29個,有的團只剩下二三人,有的團已名存實亡。10多年前,蘇州市有20多家書場,現在只剩光裕書廳、和平書場、蘇州書場3家。我省現有的117名評彈演員中,青年演員只剩下43人。”此外,書目老、語言老、唱腔老也成為蘇州評彈發展受限的自身原因。

        找到原因,選準對策,蘇州市對這一根植于民眾土壤的優秀藝術十分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蘇州評彈藝術重煥青春。回顧蘇州評彈的復興之路,2001年5月28日《新華日報》A2版《觀察蘇州評彈復興之路》概括為三點:一、敢于動真,從體質改革入手,改革分配制度,大膽去除長期以來束縛文化演出團體手腳的弊端,從根本上調動人的積極性。二、以演為本,變過去守在家里“坐碼頭”為演員積極主動“跑碼頭”,擴大演出市場。三、培養人才,堅持按藝術規律辦事,發揚“德藝雙馨”精神,為蘇州評彈的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和素質基礎。

        評彈改革厚植沃土,迸發出新芽。2004年12月1日《新華日報》D3版《蘇州評彈走上復興路》中寫道:“蘇州文化管理部門將評彈保護與振興視作一項長期任務,制定了十年規劃,值得一提的是,籌建了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博物館保存評彈資料、研究并宣傳評彈藝術和發展歷史、組織演出和交流,使評彈有了一處高層次的陣地。”2004年6月30日《新華日報》B1版也報道了有關當年蘇州評彈博物館建成開放的新聞。

      2009年9月15日《新華日報》

        大放異彩,出人出書走正路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蘇州平江路評彈茶館里婉轉的女聲唱著吳儂軟語,評彈演員吳亮瑩憑借一首吳語改編的流行曲《聲聲慢》火遍全網。有人說,吳亮瑩演繹的這首歌不是評彈。確實,她只是用評彈的技巧和唱法加以演繹而已。但是,能吸引到眾多的青年觀眾,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穎的嘗試。江蘇省演藝集團評彈團副團長(主持工作)、一級演員蔣春雷告訴記者,“現在評彈茶館里很多都采用這種形式,一整場的演出穿插幾首用評彈形式演繹呈現的吳語歌曲,讓年輕觀眾慢慢地開始感受評彈,這對我們吸引真正的評彈觀眾起到了助推作用。”在文化多元新形勢下,傳統曲藝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觀眾群逐漸老化萎縮。如何拓展觀眾群,成了每位評彈藝人思考的課題。“我們評彈演員會進到校園從教學生們說蘇州方言開始,進而通過講解式的演出,剖析彈詞中隱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們對評彈的興趣。”

        對于蘇州評彈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不得不提目前全國唯一培養評彈藝術表演人才的“搖籃”——蘇州評彈學校。1962年,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陳云同志建議下創辦了蘇州評彈學校,并對評彈藝術提出“出人,出書,走正路”的要求。為一個曲種辦一所學校,當年這在全國是唯一的。但評彈學校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評彈被斥為“靡靡之音”而遭禁演,評彈學校被迫停辦。1980年4月14日《新華日報》頭版一則新聞帶來蘇州評彈復校的好消息,報道稱,“陳云同志在一九七七年杭州評彈工作會議上提出‘在適當的時候,恢復蘇州評彈學校’的建議。根據他的建議和各地評彈團的意見,蘇州市文化局成立了復校籌備班子。”半個多世紀以來,蘇州評校培養了金麗生、盛小云、王池良、施斌、吳靜、張建珍、王勤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弘揚民族菁華、傳承吳地文脈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貢獻。

        眼下,蘇州評彈更火了,看評彈演出的觀眾更多了,表演評彈的藝人更忙碌了。“我們團一共26位演員,每年的演出量能達到3000場以上。算下來,很多演員相當于從大年初一演到下一年的年三十。”蔣春雷笑著說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蘇州評彈不正是承前啟后的典型模板,在新地圖中找到了更廣闊的新大陸嗎!

        (江南時報記者 楊爽)

      標簽:蘇州評彈;評彈;彈詞
      責編:錢海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吊色在线观看| 在线一区免费播放| 女人被男人狂躁免费视频| 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 婷婷激情五月综合|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我们离婚了第二季韩国综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杨幂|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岳|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三上悠亚在线网站|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老外一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一级免费观看| 奇米影视77777|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高清小黄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播放|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69| 日韩高清伦理片中字在线观看| 小爱同学下载二三三乐园| 国产浮力影院第一页| 全彩无翼乌之不知火舞无遮挡|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100款夜间禁用b站软件下载|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亚洲视频|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小视频|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