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依靠高科技驅動經濟新增長
江蘇作為我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在全國創新大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科技系統以“企業是主體、產業是方向、人才是支撐、環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推動科技事業取得明顯成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技術引領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神威·太湖之光”連續四次占據世界超級計算機TOP500榜首,“昆侖”超級計算機達到國際頂尖水平……近年來,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高清介紹,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14%左右,截至2021年底,產業規模總量較2010年翻兩番,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提升約20個百分點達到39.8%,成為支撐我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力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來,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主動作為,有效克服疫情負面影響,對全省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有力支撐了全省工業經濟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高清說道。
截至2021年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企業超過15000家,其中產值超10億元企業600余家;科創板上市公司70家,位列全國第一;9家企業入圍2021年度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
穩中有進
持續壯大制造業主力軍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十年來,我省堅守制造業,布局建設省級以上高新區54家,其中國家高新區18家,數量居全國第一,率先實現設區市全覆蓋。
“今后一個時期,制造業仍然是支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建設科技強省、開放強省的主戰場。”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池宇介紹,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江蘇不斷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增強產業和企業創新能力、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發展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省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70%左右。特高壓設備及智能電網、晶硅光伏、風電裝備等7條產業鏈基本達到中高端水平。
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平臺中樞、安全保障作用進一步顯現,累計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38家、智能車間1639家,培育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109家、標桿工廠135家,5G基站基本實現全省各市、縣主城區和重點中心鎮全覆蓋,企業兩化融合指數達64.8、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第一。
鼓勵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分別達138家、285家、1998家,數量居全國前列。我省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達到462家,占江蘇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77%。
自主創新
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區
人才支撐是科技強省建設的關鍵。江蘇著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組數據展示出我省科技人才“硬核”實力:江蘇“兩院”院士集中,目前在蘇院士117人,去年新當選院士16人,占全國新當選的10%,居各省區之首;各領域領軍型人才集聚,國家級人才數量占全國10%以上,居全國前列,創業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數量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產學研人才合作集群,全國65%的院士、40%的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在江蘇創新創業或開展項目合作。
省科技廳廳長王秦介紹,近年來我省先后出臺“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等一批突破性政策,實施科技創新減負行動,賦予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在省自然科學基金的引導下,累計1.1萬名優秀青年科研骨干開展基礎研究,勇闖科研“無人區”。在此背景之下,共有378人入選國家杰青,數量居全國省份第一。
(江南時報記者 張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