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2月24日,省市場監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20年“江蘇省網絡市場十大典型案例”和“江蘇省市場監管系統網絡交易十大典型案例”,通報江蘇省網絡市場監管部門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開展網絡市場監管情況。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王俊勝介紹,2020年,省網信部門清理網上各類負面有害信息39萬余條,累計約談違規網站、賬號110次;省公安部門辦理網絡安全行政案件11842起,罰沒款1027萬元;省市場監管部門督促網絡交易平臺刪除違法商品信息13682條,查處網絡違法案件2868件,罰沒款3564.5萬元;省通管部門關閉違法違規網站4712家,較好規范了全省網絡市場秩序,營造了良好的網絡市場環境。
省市場監管局網監處副處長徐光新介紹,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首先是渠道全,覆蓋多個渠道,比如說郵政的寄遞渠道、海關的跨境渠道、電商的銷售渠道等;其次是領域廣,既涉及傳統電商領域,也涉及短視頻、微信朋友圈等新興領域;另外,案件復雜程度高,比如,很多知識產權侵權案,經常是正品、盜版或侵權商品交織在一起,對案件的查處、定性都帶來一定難度。
“淮安‘222’網絡銷售侵權盜版圖書案”就是一起披著合法外衣、正版掩蓋盜版的典型案例。案件中,甲、乙公司均取得銷售圖書的許可,兩家公司主管人員從正當渠道購買極少量正版書籍,但公開在網絡平臺銷售的大多是盜版書籍。經審查,該案“情節特別嚴重”,涉及21個出版社,75個品種圖書100余萬冊。盜版團伙按照正版書籍印制的標準,制版、印刷、儲存、運輸、銷售、制作防偽標識等全部環節一個不漏。
“李某某等人利用電商平臺寄遞‘空包’網絡黑產犯罪案”,是2016年“315”晚會首次曝光“空包”以來,全國首例將“空包”打停的案件。經不完全統計,本案中3個犯罪團伙壟斷了全國80%以上的空包市場。該案集中收網的第二天,全國空包市場隨即癱瘓,徹底斬斷了“上游出單—中游販賣—下游犯罪”的“空包”網絡黑產犯罪鏈條,有效遏制了下游非法經營(刷單)、網絡詐騙、網絡賭博充值和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
在“鹽城某網店侵犯消費者權益案”中,鹽城某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的天貓網店主頁含有“解釋權歸本店所有”字樣,雖未發現當事人通過使用“解釋權”克扣消費者贈品而獲利,但其行為仍違反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當事人受到警告并被罰款1萬元的行政處罰。經營者為了規定自己享有解釋贈品相關事宜的權利,主觀上沒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動機被罰款冤不冤?“不冤!一旦使用此類格式條款,就是違反了法律規定。”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案的查辦,警示廣大網絡交易經營者,要注重加強法律學習,自覺避免違法行為的發生。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市場監管部門在“618”“雙11”等網絡交易集中促銷期間,多次開展“霸王條款”專項監測,查辦了一批“解釋權歸本店所有”“不支持七日無理由退貨”等不公平合同格式條款案件。
公民個人信息在“暗網”被當作商品進行交易,也是目前違法犯罪較為猖獗的區域。“暗網”又稱“不可見網”或“隱藏網”,經過加密處理,普通瀏覽器和搜索引擎無法進入。2020年以來,王某君多次在暗網交易市場發布售賣公民個人信息貼文,包括“100W某銀行信用卡高凈值客戶和網貸已放款一手數據”“某地區壽險大額保單一手數據”等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此案的辦理,將對相關人群形成震懾。
去年以來,平臺經濟領域“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不斷加劇,出現了限制競爭、價格歧視、損害消費者權益等一系列新問題。今年,省市場監管部門將繼續深化調查摸底,注重加強移動端APP、小程序等數據的采集,梳理其中符合平臺特征的經營者并納入電商平臺庫,力爭做到監管全覆蓋。同時,組織開展一次平臺協議與規則的專項整治,堅決杜絕“二選一”等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的行為,為網絡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