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低保戶受援人王某某1997年和前夫周某某離婚時,達成調解協(xié)議,約定將共同財產房屋五間,樓上兩間歸王某某所有,樓下三間歸其子和其前夫周某某共同所有。2004年、2009年周某某采用隱瞞房屋已經分割的手段向土地、房產部門分別辦理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5間房屋均登記在周某某一人名下。后因周某某從許某處借高利貸,高利貸到期無力歸還, 2009年6月24日,周某某與許某簽訂《房地產買賣契約》,將該房屋以出售的方式抵給許某,同年8月28日,該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在許某名下,許某成為合法產權人。
許某不同意受援人王某某居住,導致母子二人無家可歸,為此王某某走上了維權之路,從2009年到2015年期間不斷到政府機關、房屋產權登記部門上訪,并提起了行政訴訟,但由于種種原因,問題均未解決,王某某怨憤難解,四處求告,形成了社會不安定因素。該案被徐州電視臺《第一百姓》欄目所跟蹤報道、關注,2012年泉山法院行政案件庭審時各辦事處組織干部、市民旁聽,此案影響范圍廣,社會關注度高。
2015年12月初,身心疲憊的王某某懷著一線希望向徐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傾訴了自己多年來的冤屈和維權經歷,法律援助中心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指派敏言律師事務所組織精干力量全力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江蘇敏言律師事務所隨即成立了維權律師團隊,梁敏主任親自負責,指定該所房產土地專業(yè)律師張同慶具體開展法律援助代理工作。本案歷時時間長,房屋坐落在市郊,產權性質模糊,且行政行為和民事行為交織在一起,案情比較復雜。收到案件后,維權團隊立即召開會議,對案件進行研究,果斷決定提起民事訴訟,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法庭審理過程中,主辦律師準備充分,有理有據地還原案件事實,據理力爭,闡述雙方所簽《房地產買賣契約》不是真實意思表示、許某取得該房屋產權不符合《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最終泉山區(qū)人民法院采納了辦案律師的觀點,一審判決被告許某與被告周某某簽訂的《房地產買賣契約》無效;被告許某將涉案房屋樓上二間返還受援人王某某,將涉案房屋樓下三間返還給其子及周某某。一審勝訴后,許某上訴,并提交了涉案房款的取款銀行流水等新證據,二審法院并未采納律師的觀點,認為許某所得房產符合善意取得的法律規(guī)定,案件敗訴。援助律師并沒有氣餒,一邊安慰心情低落近乎絕望的受援人,一邊重新整理辯護思路,2017年3月13日,受援人第三次辦理法律援助立案手續(xù),隨后提起再審申請,徐州市中級法院多次組織庭審,援助律師從許某取款的時間、取款數(shù)額、取款次數(shù)、是先付款還是先簽《房屋買賣契約》等細節(jié)問題上與之前的一貫陳述存在很多沖突、無法對應,許某應對其不實陳述承擔不利后果,再審法官采納了辦案律師的觀點,2019年12月3日,作出再審判決,最終認定許某取得該房屋產權不符合《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判定許某歸還王某某及其子的房產。2020年春節(jié)前,受援人王某某終于收回房屋并入住。
【案件點評】
1、案件具有典型性。案件標的房屋坐落在市郊,農村房屋登記制度不完善、不規(guī)范,大部分登記在男方名下,通常也疏于審核是否離婚,是否對財產進行分割或者約定,導致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甚至受到嚴重侵害。
2、案件具有復雜性,涉及多重法律關系,維權之路艱辛。房屋確權分割、商品房買賣合同撤銷無效等民行法律關系交織在一起,案中案交叉存在。案件法律關系復雜也導致先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爭議不休,民事訴訟又經過一審、二審、再審程序,確需律師專業(yè)敬業(yè),精準判斷,調查走訪,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
3、案件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突出。一方面,承辦律師充分發(fā)揮了主觀能動作用,三度法援,鍥而不舍,依法維護了受援人的合法權益。雖然本案受援人不是房屋交易的當事人,舉證困難,但是經過律師細致調查取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抓住案件細節(jié),庭審中沉著應對,論證有理有據,最終說服法官合理認定案件事實、精準適用法律,為受援人爭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受援人王某某無家可歸,不斷上訪,造成不穩(wěn)定因素,加之該案經媒體報道,影響范圍廣,社會關注度高,通過法律援助,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再審改判支持了王某某的訴求,使其最終有家可歸,及時化解了社會矛盾,達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困難群眾生活、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方面的重大作用。(楊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