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先生從八十年代末開始的“以篆入草”“以篆入隸”的時代書法文化創造,將時代新的建構和筆墨精神賦予了篆書全新的生命,其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澀。言先生書法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在線條上,也就是說他有高質量的篆書線條,支撐住他獨具風格的書法高度,而這個高質量線條來源于他善用“澀筆”。澀筆的關鍵是中鋒逆勢澀行,有時甚至會將筆桿倒向左側與行筆的方向相反,這樣會和紙面產生更大的摩擦體現線性的張力。在萬豪齊力的作用下,得到 非常堅實而沉澀、虛靈而中和的篆書金石氣以及高古充盈的線質。
二是虛。時人書篆多在實處顯示功夫,要知求實易而虛出難,更要明白實處的妙處皆因虛處而生,所謂“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言先生在篆書創作中特別善于造虛,不僅用澀筆寫出變化、長短、粗細、濃淡等虛靈的線條,而且在篆書(特別是大篆)的結構中采用斷筆虛接、連筆多變、并筆以及筆畫之間隨勢取形、隨類賦彩,又加上濃、淡、潤、渴的用墨變化,善于渴墨的精彩技法產生了強烈的虛實對比,將有形的實和無形的虛相對照,令一個個實體的漢字連綴成豐富多姿的藝術形態,給欣賞者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是動。篆書從表面上看是靜態的書體,所以書者大多只看到平正、端莊、穩健等篆書靜肅的一面,其實這只是篆書的表面。言先生的篆書能在靜的外表下寫出來動勢,他的動勢來自順逆相合,疾澀有度的用筆法和依勢多變的章法。尤其他將“一波三折”的線性成功地、有度地、開創性地移植到篆書領域。所以,欣賞他的篆書絕沒有時下寫篆者死板、塞實、單調的毛病,卻呈現出一幅幅動靜合一、多姿多彩具有生命的藝術畫卷。
四是意。寫意性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基本精神。“意”的營造更得益于書法線性的時間特性。作為最抽象、最簡約的書法藝術要表現出寫意的境界是極難的,因為書法藝術可以調用的手段非常少,已經到了中國藝術的極限,而將外在靜態的篆書寫出寫意的境界就難上加難了,因此當代篆書水平不高,更少見突破傳統篆書的佳作。言先生不管是大篆還是小篆,包括漢篆的創作,都追求并體現出了“雄、渾、蒼、深”的藝術意境與風采,遵循了老莊“致虛極、守靜篤”的傳統哲學思想;善于用漲墨、渴墨,發揮生宣、長鋒羊毫等工具特性,最大程度上凸現篆書藝術的寫意性,正大古雅又清遠樸厚,這是非常難得的時代藝術創造。
——選自《言恭達藝術研究》(第一輯,榮寶齋出版社),衡正安《言恭達書法藝術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