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鐘振振,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12
第十二集
鐘振振 宋詩新解
來源:
鐘振振教授
古典詩詞解讀答疑信箱
送賈訥倅眉(二首其二)
[宋]蘇軾
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
父老得書知我在,小軒臨水為君開。
試看一一龍蛇活,更聽蕭蕭風雨哀。
便與甘棠同不剪,蒼髯白甲待歸來。
先君葬于蟆頤山之東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君許為一往。感嘆之深,故及之。
關于“蒼髯白甲待歸來”
陳邇冬先生《蘇軾詩選》:“蘇洵《老翁井銘》:‘往歲十年,山空月明,常有老人蒼顏白發,偃息于泉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頁)
按:“蒼髯”,這里形容松樹的針葉像是蒼黑色的胡須。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載:東晉法潛隱剡山,或問勝友者誰,指松曰:“蒼髯叟也。”
唐李咸用《小松歌》詩:“天人細剪蒼龍髯,參差簇在瑤階側。”
宋梅堯臣《游隱靜山》詩:“始覺山門深,長松如騰虬。直上百余尺,蒼髯葉修修。”
蘇軾別首《游靈隱寺得來詩復用前韻》詩:“喬松百丈蒼髯須,擾擾下笑柳與蒲。”
又《同王勝之游蔣山》詩:“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
又《中山松醪寄雄王引進》詩:“郁郁蒼髯千歲姿。肯來杯酒作兒嬉。”
黃庭堅《題萬松亭》詩:“郁郁高松滿川。萬身蒼髯老禪。”
李復《和林次中五鬣松》詩:“云散細風梳碧縷,龍離遠嶠奮蒼髯。”
謝薖《移松》詩二首其一:“古貌蒼髯十八公。巍巍獨出眾材中。”
趙鼎《逍遙亭》詩:“郁郁亭前三四松。蒼髯疑是采芝翁。”都可以參看。
“白甲”,這里形容松樹枝干的皴皮有如灰白色的鱗甲或鎧甲上的甲片。
唐曹松《僧院松》詩:“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堅。”
又《題僧院松》詩:“空山澗畔枯松樹,老對禪堂鱗甲身。”
宋王安石《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
徐積《大松》詩:“身披北帝雄犀甲,虎賁連臂圍不匝。”
李復《和林次中五鬣松》詩:“雨衣鐵澀封霜甲,露點珠明滴翠纖。”取喻也頗相似。
蘇軾詩詞中,尚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手植數松今偃蓋,蒼髯白甲低瓊戶。”
又《減字木蘭花》詞曰:“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里。”舊注曰:“錢塘西湖有詩僧清順居其上,自名藏春塢。門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絡其上。順常晝臥其下。子瞻為郡,一日屏騎從過之。松風騷然,順指落花覓句,子瞻為賦此詞。”也都是對老松的描寫。
至于宋鄭伯熊《過萬年山望羅漢嶺上大松》詩:“蒼髯白甲老煙云。萬木叢中獨挺身。”則顯然是襲用蘇軾詩詞。
“蒼髯白甲”與“蒼顏白發”字面既不同,詞義亦有別——前者寫的是松,后者寫的是人。
因此,用蘇洵《老翁井銘》中語來注解蘇詩此句,是沒有道理的。
況且,蘇洵寫此銘在前,蘇軾葬其父、植松林在后;老翁泉上“有老人蒼顏白發偃息”(當然這只是神怪傳說)時,蘇洵還健在,哪里來“蒼髯白甲”的松樹呢?
要之,蘇詩此句是說:我往年在父親墳墓周圍所栽種的那一林松樹,正等著我回去呢。這是想回老家隱居的意思。
次韻林子中王彥祖唱酬
[宋]蘇軾
蚤知身寄一漚中,晚節尤驚落木風。
近聞莘老、公擇皆逝,故有此句。
昨夢已論三世事,歲寒猶喜五人同。
軾與子中、彥祖、子敦、完夫同試舉人景德寺,今皆健。
雨余北固山圍座,春盡西湖水映空。
差勝四明狂監在,更將老眼犯塵紅。
關于“差勝四明狂監在”
陳邇冬先生《蘇軾詩選》:“唐賀知章做過秘書外監,世稱‘賀監’;他晚年生活放誕,自號‘四明狂客’。這里作者以賀知章自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頁)
按:此說有兩處錯誤。
其一,賀知章所任官職乃“秘書監”,而非“秘書外監”。
《舊唐書》卷一九〇《賀知章傳》載:“俄屬惠文太子薨,有詔禮部選挽郎,知章取舍非允,為門蔭子弟喧訴盈庭。知章于是以梯登墻,首出決事,時人咸嗤之,由是改授工部侍郎,兼秘書監同正員,依舊充集賢院學士。俄遷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復規檢,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
《新唐書》卷一二一《賀知章傳》亦載:“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賓客,授秘書監……知章晚節尤誕放,遨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秘書外監’。”
由此可知,“秘書外監”只是他的“自號”。
又,《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載:“秘書省。秘書監一員,少監二員……秘書監之職,掌邦國經籍圖書之事……少監為之貳。”
《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二亦載:“秘書省。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監掌經籍圖書之事,領著作局,少監為之貳。”
由此可知,唐代職官只有“秘書監”“秘書少監”,并沒有什么“秘書外監”。
其二,這里的“四明狂監”是借指王汾(字彥祖),而非“作者以賀知章自況”。
清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說此詩曰:“《續通鑒長編》:元祐四年二月,王汾知明州。十一月為秘書少監,而以王子淵知明州。則其與林子中唱酬,當是北歸過潤時事。以其曾任明州,又為秘監,故先生詩以知章比之。五六言林與己出守在外。七八言汾內召,故用‘塵紅’。”
馮說極為切心饜理,應以為正。
要之,這首詩的創作緣起大略是:王汾由知明州(今浙江寧波)被召回朝任秘書少監,途中經過潤州(今江蘇鎮江)。
當時知潤州的林希(字子中)是王汾的老朋友,接待了他,二人并有詩唱酬。
當時蘇軾知杭州,與林希、王汾也是舊交,因此二人便將唱酬之詩寄給了蘇軾。
蘇軾得詩后,乃作此章,次韻奉和。
由于王汾剛做過明州知州,而明州即四明,是賀知章的老家;王汾又調京城任秘書少監,而賀知章則曾任秘書監:有這兩層關系,于是蘇軾便巧妙地把他比作賀知章,稱他為“四明狂監”。
又由于王汾這時正風塵仆仆地遠道赴京,而京城歷來是爭名逐利、紅塵滾滾、喧囂污濁之地,因此蘇軾善意地嘲笑他說:林希在潤州,有北固山作伴;我在杭州,有西子湖可游——比起王汾到京城去讓紅塵迷他的老眼,總要勝一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