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博士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平臺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鐘振振:金詩新解(3)
題古節
[金]王寂
尊者老不枯,魁然挺高節。
求心已無心,斷臂猶立雪。
關于全篇
鄧紹基先生《金元詩選》:“這首題畫詩是作者《題寶巖寺溥公所存墨竹四幅》之一,詩為古體,用語明白如話,卻蘊昭然高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頁)
又曰:“求心:此處‘心’指竹木的中心。”(同上)
又曰:“斷臂:當指竹枝被截。立雪:立在雪中。”(同上)
按:此詩看似“用語明白如話”,卻并不那么容易讀。要真正讀懂它,必須有一定的佛學知識。
“尊者”,佛家泛指具有較高德行﹑智慧的僧人。這里特指佛教禪宗的二祖慧可。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東土祖師》載:
“初祖菩提達磨(按,今譯作‘達摩’)大師……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王寂此詩,因系“題寶巖寺溥公所存墨竹”,故不假外求,即用佛家典故,將此竹比作高僧慧可。
佛家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皆空皆幻,皆非真實的存在。
當慧可稱自己的心不平靜,請求達摩祖師使他安心時,達摩便說:“拿心來,我替你安!”
慧可說:“找不到心。”
達摩說:“我已經安了你的心了。”
也就是說,連“人”都是虛幻的,哪里還有什么“心”?
既然沒有“心”,還到哪里去找?
找不到“心”,這就對了。
能知道“無心”,自然就“安心”了。
竹之為物,本即“空心”。以“求心已無心”為言,物象與禪理契合無間,正是這首詠物詩的高妙所在。
無極道中
[金]劉瞻
銀河淡淡瀉秋光。缺月梢梢掛晚涼。
馬上西風吹夢斷,隔林煙火路蒼茫。
關于“馬上西風吹夢斷”
鄧紹基先生《金元詩選》:“夢斷:猶魂斷。喻一往情深,也可釋作驚心、驚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
按:“夢斷”,字面義只是“睡夢中斷”或“從睡夢中醒來”。
唐柳宗元《梅雨》詩:“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
許渾《題舒女廟》詩:“孤舟夢斷行云散,何限離心寄曉猿。”
宋張詠《柳枝詞》七首其二:“游子不歸春夢斷,南村一樹有啼鶯。”
王禹偁《雪夜看竹》詩:“夢斷閑窗酒半醺。月華薄薄雪紛紛。”
金蔡珪《風竹如水聲》詩:“北窗午夢斷,冷簟無飛蠅。”
朱之才《次韻東坡跋周昉所畫欠申美人》詩:“繡帷幽夢斷難續,想象翠黛顰修眉。”
劉著《閨情二絕》其一:“萬里巫山歸夢斷,不知何處覓行云。”
麻九疇《秋懷》詩:“還鄉夢斷寒衾曉,依舊云山是蔡州。”
李澥《秘書張監墨梅圖》詩:“十載江南春夢斷,至今清影在君家。”
李夷《古鏡》詩:“盤盤古皇州,夢斷繁華歇。”
鮮于溥《早發》詩:“燈前夢斷家千里,馬上詩成月一痕。”
姚孝錫《芍藥》詩:“只愁春夢斷,化作彩云飛。”皆是其例。
至于其比喻義、引伸義,則各各不一,須視全文語境而定。
劉瞻此詩只是說旅途顛簸,倦怠無聊,騎在馬上打了個盹,卻被秋風吹醒而已,似別無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