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啟幼,是我國傳統社會孩童開始學習,認字、寫字、讀書的一門學問。蒙學,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據記載早在周代就有蒙學課本,歷經兩千余年而不輟,但時至今日,有的蒙學書籍早已散軼,其中南北朝時期梁代史學家周興嗣所編撰的蒙學課本《千字文》,因其匯集1000個不同的漢字,四字一句、句句押韻、朗朗上口,易識易讀,故而歷經1500余年流傳至今,影響廣泛。
識字,必然寫字,以書法書《千字文》者歷代甚夥,也是名篇迭出,很多古代大書家均有作品,各種書體也是豐富多彩,蔚為大觀。其中,以章草書體書寫者雖為小眾,但也為數不少,如元代的鮮于樞、趙孟頫、趙雍、晚清的王世鏜、民國時期的梁啟超,以及近現代以來的鄭誦先、王遽常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為書法藝術增添了獨特的光彩。
章草,源于篆隸之快寫,因其獨特的用筆、結體和章法成為我國三大草書書體之一,其用筆保留了諸多篆隸的筆法,左右揮運,取橫勢;結體從篆隸、漢代簡牘中簡省而來,古樸、厚重;章法,字字獨立而不連屬,豎有列而橫無行,雖草而以正寫,開今草與大草之先河。書寫該體不僅要有章草的基礎,更要能上追篆隸和秦漢簡牘之書,方能知其源頭,下筆有由,展現出章草獨特的藝術魅力。
金城兄諸體皆擅,尤以章草書見長,近年來致力于弘揚《千字文》書法文化,不遺余力、成績斐然,今天以章草書《千字文》,更是老樹著新花,使古老的書體,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其藝術特色有三。
一是撥開面紗見真容。章草古老而悠久,雖歷代均有創作、研究,但因其久遠、難識,更因無實用之功能,在中國書法史上始終不如其它書體彰顯,因此,其筆法和結體均如罩迷霧,難以清晰可辯,故學習取法者稀。金城兄以傳統章草為根基,參與今草之筆法,特別是融合自己的理解,從古而能今,不管是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交代清晰,使其有法可依。
二是追古模今更豐富。金城兄的章草不僅具有深厚的古代章草法帖之功力,還融合了章草以外名家法帖如智永《草書千字文》,顏真卿行草書的篆籕之法以及于右任草書之精要,別開生面,清新雅致。
三是借古開新有己意。前輩寫章草都得其古意,而金城有意借古開新。筆法、結字、取勢都有時代感,與今草相銜接,上窺章草起源之古拙,下啟今草之瀏美,使人耳目一新,時代氣息濃郁。
近年來,章草書法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有復興之勢,但有其深度和廣度的實踐、研究和傳播還很不夠,我想,這本《章草千字文》的面世,對章草的學習、研究會有很大的裨益。
(作者衡正安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