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為文
言恭達
虛靜坐忘。“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老莊思想,將“虛靜”作為中國書法追求的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認為“水靜猶明,而況精神”。“精”指虛靜之心,“神”指虛靜之心的活動。虛靜之心,自然而明。這“明”是發自與宇宙萬物相通的本質。
此“明”又叫“光”,是人與天地萬物通乎一切,成就一切。這種“明”“光”乃是以虛靜之體為依據的知覺,是感性的,同時又是超感性的。這種“虛靜為體”的藝術心靈,體現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超越性,在有限中呈現無限的生機。
古人有“以天合天”的說法,就是以自己虛靜的天性冥和而為一的“天地之性”。通俗說,藝術技巧的進程先要有法度、有規矩,由法而進入無法,在無法中而又有法。“有法而無法”是將法的規格性、局限性化掉了。這是超越了法的無法,所以在無法中又自然有法。因此,書法藝術創作上貴在“虛處”,而非“實處”,貴在“留白”“造虛”,這是中國書法寫意精神的必須要求。致虛極、守靜篤,這是每一位文化人最基本的治學態度。養靜氣、信大道,保持單純、恬靜、恒定、誠實與厚重。道為體,大道決定一切,本質決定現象。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這就是古人勸導我們如何在求學問、立理念的多元文化選擇中立住腳跟。中國書法包蘊的人格理想是人類的最高理想。藝術創作的心理體驗是書法家對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雙重感悟。中國古代對書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為根本支點,從書法的內在精神到技法體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其思想根源是老莊的“天人合一”,其審美情趣是“虛靜”。因此,當代書法的歷史使命是用中國人文藝術的“元語言”融合時代精神去構建當代書法藝術語言與視覺圖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