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的地方性范本
讀翟明主編的《坡子街文萃》
□ 王慧騏
在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故鄉——江蘇省泰州市,有一條歷史上曾經繁華喧鬧的商業街,謂之“坡子街”。如今這條街已經被改造成了現代化街區,但在當地百姓的心里,“坡子街情結”依舊還在。2019年9月12日,《泰州晚報》將原先較為高冷的“望海樓”文學副刊更名為“坡子街”,拉近了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同時提出了“非虛構、接地氣、抒真情”的用稿標準,要求作品平民化敘事,體現原生態特征。隨后,閃著生活露珠、帶著泥土氣息的稿件如雪片般飛來。報社領導審時度勢,在報紙版面的布局上,從原先的每周一個版迅速擴大到每周十二個版,每天發表的作品得以大幅擴容。此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晚報的品位和檔次,不僅鞏固了老讀者,還增加了不少新讀者。
兩年多的時間里,700多位本土作者在“坡子街”副刊發表了2500多篇文章(其中600多位是第一次在紙質媒體上發表作品)。“坡子街”通過其設計的相關欄目,如“萬家燈火”“凡人立傳”“一方水土”“那年那月”“十日談”“浪花集”等,推出了各種各樣富有地域特色的平民故事。煙火氣和親民性是它所發表的幾乎所有作品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看點。“坡子街”不排斥名家之作,但更多篇幅給了那些原本就深扎在生活之中對人生百態有著自己獨特感悟的普通人,他們當中有中小學教師、醫生、律師、機關公務員,有電焊工、瓦木工、廚師、餛飩店老板……許許多多原來的讀者成為“坡子街”最活躍的作者,共同參與寫作、閱讀和傳播,既育自己,又化他人,無形中成為一個接地氣、樹正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師團”,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前副刊內容大都是小眾、小資、小格局的現狀。“坡子街”在彰顯文學的黨性和人民性,讓副刊走向大眾,文章有益世道人心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據悉,與“坡子街”副刊相配套的“坡子街筆會”微信公眾號,創建不到一年,粉絲達76356人,其中5萬左右是泰州本地市民,另外2萬多分布在世界各地,九成以上是海內外的泰州游子,“坡子街”副刊已經成了他們共同的鄉愁。
不久前,由《泰州晚報》總編輯翟明擔任主編的《坡子街文萃》三卷本已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全書53萬字,收入2019年9月至2020年底在“坡子街”上發表的178位泰州籍作者的238篇散文,是從1500多篇文章中反復篩選出的精品。受邀為這套書作序的著名學者、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葉櫓先生在序文中指出,書中的文章“既有對當前現實生活的真實描寫,也有對過去歲月的回顧,這正體現了對歷史進程的真實呈現,也呈現了一種生活的立體感。這才是生活本身的真實面貌”。同時“從這些具有不同身份的作者身上,不僅可以看到他們各自的生活態度和處事方式,也可以欣賞到文風迥異的寫作方式”。有的“以寫實性為特征”,有的“在敘事中夾雜著濃厚的抒情性”,有的“在幽默中暗含善意的譏諷”,有的“在真實中流露生存的辛酸”,一幅幅呈現人性之善與相互諒解的生活場景,“實實在在地顯示出文學作品中潛隱的藝術感染力”。
《坡子街文萃》的編輯和出版,更大的現實意義在于,它以一種充溢人間煙火氣息的平民化敘述文字,讓普通讀者產生極強的融入感,這些平凡的人(作者)所講述的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恰恰勾勒了泰州這座城市氣韻生動的城鄉圖景,是一部活色生香的泰州地方志,其濃郁的地域特色,為如何立足自身、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地方性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