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南太湖詩會暨全國青年散文詩人創作筆會側記
“湖州的美麗與安靜,宛若對我深情凝視的少女,是我夢寐以求的詩歌至美、至真的境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著名詩人綠蒂在參加了2023年南太湖詩會后深情地說。
11月10日,第六屆南太湖詩會暨2023年全國青年散文詩人創作筆會在浙江湖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詩壇名家、優秀青年散文詩人及湖州本土詩人代表等80余人出席了此次盛會,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體驗了“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濃濃詩意。
以詩歌之名,為人文新湖州注入精神力量
坐擁50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置史,頭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翠冠的浙江省湖州市,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豐厚,自古與詩有緣、詩脈相傳。今年6月8日,剛剛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散文詩之鄉”的稱號。
“南太湖詩會”始于2012年春天,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每屆詩會都是詩壇名家云集,已成為延續湖州歷史文脈的詩歌盛會,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詩歌活動之一,通過以詩彰文、以文興旅,打響了“中國散文詩之鄉”文化品牌,擦亮了“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金名片。
以詩歌名義,助力“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城市品牌打造,湖州有充分的理由、有強大的底氣。
走過湖州市中心苕溪大橋下的商業廣場,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的雕像十分引人矚目,正是他開創了一代“湖學”的輝煌。
“湖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詩人雅集活動源遠流長。”本屆詩會組委會主任、湖州市人文建設促進會會長溫永東介紹,湖州詩人雅集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而興盛于中唐時期,以時任湖州刺史顏真卿為首的“峴山聯句”,其影響堪比“蘭亭雅集”。
“詩歌是湖州歷史文化的亮麗底色,也是湖州人文資源的重要載體。”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說,自南朝的沈約以降,經唐朝的孟郊、皎然、錢起,到現當代的沈尹默、俞平伯、徐遲、沈葦等,詩脈一直延續至今,在中國詩壇有重要影響力。
“是詩歌讓我認識了這座城市。”來自江蘇徐州的詩人張靜站在南太湖岸邊,難掩激動。她表示,南太湖的一泓清水已成為我創作的重要源泉。
以詩為媒,弘揚詩歌文化、打造“詩歌之城”,為人文新湖州注入了精神力量。
以創新之舉,擦亮“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金名片
“能來到湖州領獎,讓我倍感激動,更感受到了一份特有的美好。”“星星·年度散文詩獎提名獎”獲獎詩人劉川說。
秉持開放包容和創新性思維,讓詩歌源泉充分涌流,在本屆南太湖詩會上,湖州與國內知名詩歌雜志《星星》詩刊攜手,共同舉辦了第七屆“星星?年度散文詩獎”頒獎典禮,詩人陽飏斬獲“星星·年度散文詩獎”,人鄰、劉川獲得“星星·年度散文詩獎提名獎”。
就在當天的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星星》詩刊“詩歌創作基地”授牌儀式。
引領散文詩潮流,打造中國散文詩創作新高地,湖州無疑走在了前列。
“我們將助力‘中國散文詩之鄉’打造,使之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學品牌。”《星星》詩刊雜志社副主編童劍說。
是詩歌的慶典、詩人的盛會,也是品味湖州文化、感受詩意湖州的節日。在“兩岸四地青年散文詩人創作交流會”上,來自臺港澳的青年詩人與筆會代表們圍繞散文詩創新發展問題,暢談創作體會,共謀發展之道。
來自香港的80后女詩人吳燕青是一位醫生,她說,在香港,詩人們經常利用周六去咖啡館聚會,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堅持寫詩?就是兩個字:初心。堅持初心,讓我們克服了外部世界所帶來的分散、分裂和打擾。
“詩歌是我人生的記事簿,也是我感情的真正窗口,讓我處于孤寂也不覺得孤寂,讓我走過冰山雪原不覺寒冷,也無畏于穿越死亡的幽谷。”詩人綠蒂說。
10日晚,“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專題詩歌朗誦會把南太湖詩會推向了高潮。這場由朗誦藝術家、與會詩人們共同參與的朗誦會,生動演繹了歷代傳頌的詩吟湖州代表作,青年詩人爭先恐后登臺,以多彩多姿、飽含濃郁生活氣息的詩句,表達了對湖州、對詩歌的熱愛。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劍釗還以俄文原汁原味地還原了普希金著名詩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讓青年詩人們感受到了異域詩情。
此時此刻,詩歌是靈魂,也是橋梁紐帶,凝結于心靈,溝通了世界。
以文化之源,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硬支撐”
“天下山川居一半,湖州風月占三分。”誕生了錢山漾文化、溇港文化的湖州,不斷構筑文化新氣象、激揚人文新活力。
在“第六屆南太湖詩會嘉賓見面會”上,湖州市委書記陳浩以PPT形式,向詩人們展現了一幅“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幸福圖景。
“湖州傳承文脈、厚植文明,以自信自強不斷激發內驅動能。”溫文爾雅的陳浩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他用精致、厚重、充滿張力、承載使命四個關鍵詞介紹了湖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良好的發展態勢,并重點介紹了去年以來全市謀劃開展“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的經驗做法和顯著成效。“湖州充分挖掘、保護和傳承50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置史所蘊含的厚重人文底蘊,大力實施市域文明實踐、文化名城復興、文化基因解碼等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市區縣‘滿堂紅’、率先實現全域旅游示范區全覆蓋,推動文旅產業成為3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陳浩書記生動精彩的演說,贏得詩人們的陣陣掌聲。
文脈綿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在丘城遺址公園,從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到距今約5000多年的松澤文化,讓人感受到湖州厚重的人文底蘊;在湖州市非遺館,蠶鄉思情、佳茗飄香、筆墨湖州、百音傳唱、百工絕技、花燈薈萃等6個展區、 304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精彩紛呈的非遺技藝展示,讓詩人們領略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南太湖新區,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讓詩人們心潮澎湃,親身感受到了當代湖州的精神風貌與文化氣象。
“陳浩書記的推介情真意切,聽了之后深受鼓舞。湖州以詩為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在湖州看見了美麗中國,充分感受了湖州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提高了湖州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文化軟實力。”安徽池州學院黨委副書記、詩人崔國發感慨地說。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湖州市,近年來文化標識越來越鮮明,山水清遠的自然稟賦和綿延千年的人文底蘊,構筑出湖州特有的生態文化價值,賦予其絲之源、筆之源、茶之源、瓷之源的深厚文化家底。
厚積文化“軟實力”, 賦能發展“硬支撐”。 湖州市正持續打響湖州詩歌文化品牌,加快推進文旅產業發展,讓人民群眾在人文新湖州建設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認同感。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