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冊中有很多老照片,記錄著我和家人幾十年生活和旅游的情景,以及我與親戚、同學、朋友和同事的情誼。每次閑暇時光翻看這些照片,都會沉浸到深深的回憶中去,或浮想聯翩,或感慨萬千……而其中一張已經發黃的、我和三位同事在天安門廣場合影的黑白照片,總是我捧在手里時間最長的。
“……雄偉的天安門,壯麗的廣場,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地方,雖然我們住在祖國各地,顆顆紅心都朝著這個方向,都朝著這個方向!”這首20世紀70年代的流行歌曲,唱出了億萬人民的心聲。當年去首都北京,站在天安門廣場仰望天安門,是七億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夙愿,我當然也不例外。
可在當時,丹陽至南京,加上南京至北京的最便宜的硬座火車票要二十多元,來回就是四十幾元,再加上幾天吃住玩的費用,起碼要一百多元。而我的工資每月只有32元,除去一家三口日常生活開支,所剩無幾,哪敢奢望去北京玩?況且即使有錢,也沒有空閑時間去。春節也只有三天假期,而火車從丹陽到南京需要近兩個小時,從南京到北京需要十七八個小時,往返就得兩天多。所以那時候私人出去旅游的事情幾乎沒有,“旅游”這個詞對中國人是陌生的。國人從家鄉到另一個城市去,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因公出差,二是探親、結婚、奔喪等非去不可的私事。我第一次去北京,正是幸運的因公出差,目的地還不是北京,而是遼寧省大連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在北京只是中轉。我們一行四人正是抓住了兩天寶貴的中轉時間,在北京轉了一圈。第一站當然選擇了天安門廣場。
那是1977年4月下旬的一天。早上6點多,我們就離開旅社了,可我們輾轉來到天安門廣場時,已經8點多了,路上花了兩個多小時。我們住的地方在郊區,路遠,又要轉幾趟車。為什么住這么遠呢?那時候外地人到北京出差,必須到北京站右側的旅客接待站去排隊,由接待站安排去各旅館住宿。沒有接待站的介紹信,旅館不得私自接收旅客住宿。而接待站則要根據各旅館電話上報的即時空余床位來安排,所以那天我們被隨機安排到了郊區的一個小旅館——當時各大賓館以及政府招待所只接待持有政府或部隊介紹信的有地位有身份的貴賓。
從前門附近的公交站臺一下車,我們就被震撼了。寬闊繁華的前門大街,高高的前門樓,是那么的熟悉又那么的新奇。及至穿過前門來到夢里多次神游過的天安門廣場,更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激動得像打足了氣的氣球,差一點就要爆炸了,心里用力在喊:“我終于來到天安門廣場啦!”這天的天氣特別晴朗,遠處的天安門看得清清楚楚。
我與三個同事在天安門前拍了這張合影,拍完照,各自買了一毛錢的門票到故宮參觀,金碧輝煌的皇宮和琳瑯滿目的奇珍異寶竟都提不起我的興致。第三天一早,我們就被旅社趕走了,旅客接待站開給我們的介紹信注明“中轉,在京時間兩天”,閑雜人等是不允許在北京逗留的。
這就是這張合影背后的故事——我第一次到北京的經歷。如今45年過去了,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合影中的四個人也只剩下我一人了,其他三位同事都已先后作古。可照片中的他們卻還是那么的年輕、精神,我每次凝視他們,他們都仿佛對我微笑致意。我心里說,哥幾個如能活到現在,我們乘高鐵去北京,吃國宴級的飯店,住部長級的賓館,愛住多久都行,然后我們在天安門廣場再留個彩色的合影和視頻,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