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人的了解,往往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理,對一位資深作家創作走向的熟悉,亦然。著名作家、文史家金實秋先生,就是這樣讓我走進他色彩繽紛的文學堂奧。緣此,略費幾行筆墨,說一說他的漸進過往。
相識金實秋有十多年之久。識荊之前,我曾多次面聽過著名作家王慧騏先生談及金實秋的為文為人,說他的書讀得多,寫得多,涉及的題材多,言語間不無欽羨之辭,故而未見其人已朦朧中留下一種敬意。待我們一經相識,從心中自然氤氳出一種親近感。
巧的是,我們每每在朋友的飯局上見面,按年庚排序,兩人常坐在一起。金老年長我一歲,我大都坐在他的下風,席間兩人相談甚歡。行年80歲的金實秋,精神矍爍,談吐清新,無絲毫老態。后來我知道金老系江蘇省作協會員,還曾擔任過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等職,我看他全然沒一丁點的官氣和架子,有的是溫文儒雅,那是長期浸淫文物給他的一種修煉。
金實秋先生談吐不俗,知識面極廣。追根究源,乃興趣廣泛、博覽群書使然。書讀得多,厚積日久,金實秋的“雜家”技能顯山露水了。早年他涉獵文學評論、詩歌、戲劇等多種文體,發表過多篇見識不凡、在文壇引起爭鳴的文章。后來他一門心思鉆進對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研究里。他與汪先生是江蘇高郵鄉梓,有過密切的交往,掌握汪老許多獨家資料。先生辭世后,擔任汪曾祺研究會副會長的金實秋,退休后不遺余力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拓展工作,僅由他主編或撰寫的專著便有七種之多,從各個側面探索、豐富了汪曾祺的人文世界,如《永遠的汪曾祺》《汪曾祺詩聯品讀》等。尤其是2013年出版的《補說汪曾祺》一書,更具不可替代的獨家性。
這以后金實秋的視野更寬闊了,憑借讀萬卷書的底氣,他從文字中看出思想,從故事中孕育選題,“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編書選題,樂此不疲。僅一個楹聯的選題,他寒來暑往,沉潛其中,深挖細掘,就編出了十幾部書,如中國名橋聯、古今戲曲聯、古今警聯、現代華僧聯、五百年傳世書齋聯……甚至細化到三國名勝聯、東坡遺址聯、關帝廟聯等等,簡直就是一片浩瀚的漢文字精華的海洋。
金實秋所策劃選編的書,獨辟蹊徑、別出心裁,常令出版社的編輯拍案叫絕。2007年,他編撰了一本《文人品豆腐》。這是我國第一本有關豆腐的散文集,收錄了梁實秋、汪曾祺、王蒙、秦牧、林海音等文壇大家品味豆腐小吃的美文。紙上筆下,洋溢著溫馨的親情和鄉戀;字里行間,閃爍著雋永的睿智和詩思。讀后能勾起讀者對逝水年華的緬懷,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08年,金實秋又編了本《文人品粥》,他把現當代一些作家寫粥的文章搜羅麾下,精挑細選,匯編成冊。此書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廣受讀者好評。
2024年伊始,金實秋先生贈我一冊他選編的新書,名曰《蔬食記憶》,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書的扉頁上有早年汪曾祺為這位鄉黨所寫的“大道唯實,小園有秋”的聯句。大家手筆,巧妙地將金實秋的名字鑲嵌其中。全書收攬梁實秋、周作人、施蟄存、鄧云鄉、季羨林等40多位名家對蘿卜白菜的記憶。這些經歲月沉淀的散文,往往給人留下永遠的懷念。讀著讀著,就會明了食物的記憶能通往人們最深的情感,食物的記憶能通向人們最高的智慧。
還是王慧騏先生概括得好:“正是金實秋的這個讀書之‘雜’才構成了他作為一名選家的復合型的知識結構,也正因為這個讀書之‘雜’才有可能使得他編選的讀本有更多可圈可點的過人之處,有著廣泛的讀者群。”
行文至此,想起清代畫家石濤一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美學觀點,意指多從山水自然中收集、體驗素材,閱山閱水,看盡奇峰秀水,然后對繪畫素材勤于選擇、構思和加工。雖說的是畫理,但對于老選家金實秋來說,更是深諳此中三昧。
一世情緣在,編選夢未完。前不久,金實秋悄悄對我說,他又選編了一本《女作家筆下的汪曾祺》,安徽文藝出版社已通過選題審核,將于今年問世。我引頸而盼,這將又是一桌豐盛的“精神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