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由江蘇省文化藝術基金贊助“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該展中嵇亞林繪制的百米長卷以長江流域館藏精品文物為描繪對象,讓靜態而神秘的千年寶藏通過書畫的載體,并配以簡潔的文字說明,走出博物館,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使人們不用親身奔赴長江流域各大博物館,便可了解長江文明的歷史發展。畫展無論是主題創作、繪畫形式,還是文化傳播,都令觀者眼前一亮,感到震撼。這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文物活起來”的一次生動實踐。百米長卷主要體現出三個“新”,一是跨文化融合的出新,二是讓館藏文物活起來,三是繪畫載體的出新。
跨文化融合的出新
百米長卷“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將館藏文物和繪畫相結合,我們知道文博和繪畫是兩個不太相同的文化,文博主要是考古,繪畫主要是制作,如何將兩個不太相同的文化融為一體,一直是文化藝術界探討的話題。跨文化融合,其實就是“文化移情”;也就是交際的雙方在交際中有意識地去除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從自身文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以便置身于另一種文化模式中,更好地感知、領悟和體會另一種文化,并順利完成交際目的。該畫展以長江文明為主題,用繪畫的形式再現長江流域的精品文物。長江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文化紐帶。因此,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就是要發揮長江“心臟地帶”的功能作用,將輝煌燦爛的長江文化,化作中華文化代表性符號,化作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精神文化力量;這是弘揚長江文化的現實意義。“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正是響應時代號召,將弘揚長江文化和長江文物相結合,在不同的文化框架內找到共性和相同的點。該百米長卷以長江流域19個省、市、自治區60多個遺址出土的160多件代表性文物為創作題材,通過精妙的藝術表現,再現了長江文明的輝煌歷程,體現了一種新的跨文化融合。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文物與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與傳承,是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乎民族團結、凝心聚力的一件大事。“讓長江文化遺產活在生活中”這是近年來長江沿線文博界正在探索的重大課題,長江沿線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據不完全統計,共有不可移動文物 30.6 萬余處,占全國總量的39.8%,形成了青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七大文化片區。去年,“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辦,長江沿線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代表及全國各地的15名專家齊聚山城,為長江文化創新發展提出寶貴建議。文化遺產如何讓它活起來,許多專家學者給出了不少好的建議,比如建立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文化產業、文化創意、包括文化數字產業等。
“《長江文明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是從繪畫的角度,另辟蹊徑,通過描繪長江沿線博物館的160余件館藏精品文物,讓文物說話,使文物鮮活起來。比如作品《銅佛像》,畫上題識說:“南朝梁,2007年南京德基工地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南京六朝佛像出土不多,此尊殘體佛像在同時出土的類似佛像中最為完整。其背面記有銘文,‘大通元年八月二十三日’超越敬造供養。”從畫面和文字注釋,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尊殘體佛像是南朝梁時期建造的,畫面真地實再現了這尊佛像的容貌,向觀者講述南朝梁時期南京的佛教故事,體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詩意。再比如作品《擊鼓說唱俑》,畫上題識說:“東漢,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說唱俑以泥質灰陶制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肩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嬉笑,神態詼諧,動作夸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此件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反映東漢時期高超陶塑藝術水平。”通過《擊鼓說唱俑》,我們可以了解到東漢時期的民間文藝,向觀者展示了中國古代民間說唱文藝活動的場景,那詼諧、幽默的擊鼓說唱滑稽戲給人們帶來身心的愉悅。還有作品《鸮尊》,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講述中國的酒文化:作品《吉象有尊》,湖南省博物館藏,向向觀者展示古代商務、外交的禮品等等。這些文物繪畫作品刻畫細膩,形象生動,使觀者不僅領略到長江文明的歷史發展,而且消除了人們在博物館中觀賞文物所帶來的枯燥和視覺疲勞,豐富了觀者的文化閱歷。
繪畫載體的出新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畫創作的重要題材,長江兩岸的自然風光,歷史文物,風土人情深深地吸引著歷代畫家,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作。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南宋夏圭的《長江萬里圖》、趙黻的《江山萬里圖》、明代吳偉的《長江萬里圖》、清代王翚的《長江萬里圖》、現代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等。2023年8月由江蘇省國畫院主辦的《長江春色圖》在南京展出,全院36名畫家和理論家被分為5個創作小組,深入長江沿線各地區,克服種種困難,歷時一年創作出了生態藝術與主題性繪畫相結合的《長江春色圖》;形成了“一創”“三新”;“一創”是開創了一個首例,由江蘇省國畫院眾多美術工作者攜手創作,歷時一年完成百米以上的長尺幅畫卷;“三新”是創作視角新、藝術筆墨新、表現元素新。2024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中國國家畫院主辦,邀請全國 160 余位藝術家和專家參與的 “守護好一江碧水——中國國家畫院長江主題美術作品展巡展”在重慶美術館舉辦,引起很大反響。
這些繪畫作品基本上是以長江沿線的自然景色為描繪對象,反映了長江兩岸壯麗的河山。而“《長江文明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則是從長江沿線的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為描繪對象,用文物來講述長江兩岸的歷史文明,反映長江文化的生生不息,讓千年寶藏在畫卷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從繪畫的載體上看,歷代所畫《長江萬里圖》是對長江的總體描繪,是長江形象地反映;而后者是對長江的局部的描繪,是長江抽象的反映,是將文博與繪畫的有機融合,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形式,使中國畫創作又有了新的載體。筆者以為歷代畫家所畫的《長江萬里圖》,與“《長江文明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一個具有開拓性的繪畫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