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有一個夢想,就是當老師。這個夢想是小學六年級時萌生的。
小學六年級時換了語文老師,姓孫。我因為暑假里晚上經常露天睡在門板上,貪涼受了風寒,開學前生了一場病,醫生診斷為“副傷寒”,住院治療和在家休養長達兩個月。有一天下午四點多鐘,我最要好的同學小朱領著一位阿姨來看我,說她就是孫老師。她個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皮膚白白的,我心里想:長得好漂亮呵!她走到我床前,彎下腰低著身子輕輕地摸著我布滿針眼的手背,笑瞇瞇地問我:“疼嗎?”她的溫和和親切一下子消除了我對她的陌生感。我點了點頭,說:“老師,我拉下那么多課怎么辦?”“先把身體養好,不要擔心功課,你會跟上來的。”她的眼睛里充滿著鼓勵。后來,每個星期六的下午她都來到我家,為我補課,不但補語文,還補算術。在孫老師的幫助下,缺課兩個多月的我,在期末考試中竟然獲得全班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因為對孫老師的感激和敬重,我一個調皮好動、愛好體育的男孩喜歡上了她任教的學科——語文,并且第一次有了想當一個像孫老師那樣的語文老師的向往。
小學畢業,我考上了當時無錫最好的中學——無錫市第二中學。沒想到開學第一天的語文課,走進教室的竟然是孫老師。我心里說不出有多高興呵,全班起立問“老師好”的時候我的聲音特別響亮。后來知道,孫老師因為小學語文教得好,被挑選進重點中學任教。如果說小學里的學習是孫老師給了我喜歡語文的興趣和感情,那么初中的學習,孫老師教給我的是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她經常在語文課上給我們講故事,她的故事都來自閱讀,于是我也愛上了課外書。初中三年里,我經常到學校圖書館甚至去無錫市圖書館借書,讀完了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和前蘇聯描寫衛國戰爭的幾部長篇小說。從那時開始,喜歡閱讀成為我生活的習慣和內容,給我后來的教師生涯注入了無窮的活力。
她指導我們寫作文,特別強調寫自已的生活和感情,記得在寫“童年故事”的時候,她給我們讀了一篇她兒子寫的作文,從一件只有孩子才做得出來的事情,我看到了和我差不多大的一個男孩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天性。她說過,學生的作文只有寫自已,才是真實的,才能感動人。這句話,我一直牢牢地記著,成為我當語文教師之后教寫作的一個重要理念。
初中畢業,我進無錫二中高中部學習。教語文的是一位老先生,姓錢,戴著眼鏡,眼睛藏在厚厚的鏡片之后,讀古文時常常閉著眼睛搖頭晃腦地吟唱,我忍不住都要笑出來,但不敢出聲。他很嚴格,每篇古文都要背。雖然他并不像孫老師那樣和藹可親,但我并不討厭他。現在想來,我的古文底子,有他的一半功勞。
我在參加學校文學社活動之后,又得到了兩位有思想有追求的年輕男教師的悉心指導。一位姓蕭,無錫二中高中畢業留校任教,雖然沒有高校學歷,但非常優秀,課上得好,寫得一手好文章。蕭老師在文革后成為無錫市委辦公室主任、秘書長,曾想把我調回無錫工作。一位姓朱,南京師院中文系畢業,功底深厚,思想活躍,同樣是寫作高手。他們倆創辦了“語花”文學社,一批愛好寫作的學生匯集在他們麾下。他們培育寫作新苗不是傳授寫作的知識和方法,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做法。比如,創辦“語花”墻報和刊物,發表社團成員的作品;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和語文活動,幫助社團成員積累生活感悟生活。我參加文學社的兩年中,在“語花”上發表了較多的作品,有散文、詩歌和小小說。最激動的一次是,我在無錫日報上發表了處女作。那次,我飛快地跑進學校傳達室拿到五元錢的匯款通知單,手都在顫抖:這是真的嗎?!鋼筆字變成鉛字的成功,極大地提高了我學好語文寫好作文的信心,同時也使我領悟到了通過開展活動積累生活感悟生活是寫好文章的一條成功的通道。
1963年,我考入南京師范學院,在眾多課程中我最喜歡的是其他同學不怎么感興趣的寫作課。沒有什么別的原因,仍然是“愛屋及烏”——我又遇上了一個嘔心瀝血為學生成長著想的好老師,他叫凌煥新。后來,他成為南師大中文系主任、國內和華人世界研究微型小說的領軍人物。他教我兩年寫作。當時寫作課沒有教材,凌老師給我們的教材是油印的講義——比較詳細的內容提綱。凌老師上課,我們聽講,課后整理筆記。每學完一章,凌老師就把聽課筆記收去批閱,沒幾天就發下來了,筆記上就增加了很多既工整又漂亮的紅字,那是來不及記錄,老師給補上去的;還有寫錯的,紅筆劃去了又寫上正確的。我至今還珍藏著厚厚的浸淫著老師心血的聽課筆記。班上所有同學的聽課筆記都是這樣,那上面分明鐫刻著老師用心血寫上的“真”和“愛”兩個大字。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這門課?兩年里,我虔誠地學習寫作的系統理論,認真地參加各種文體的寫作實踐,四個學期的學習成績都是“優秀”,在全班幾十個同學中是唯一獲得“全優”的一個。
從南師畢業來到吳江,走上語文教學崗位,開始實現人生夢想的奮斗。當我捧著語文教材和備課教案走向教室的時候,我的腦海里閃現著小學、中學、大學那幾位可敬可愛的老師的身影。他們是我學生時代的良師,又是我教學生涯的楷模。他們奉獻事業的“愛”心,身正為范的人格,求真務實的精神,回歸人性的教學,時時刻刻激勵著我,鞭策著我,使我從來不敢偷懶而懈怠、自滿而停滯。
生命的成長來自于夢想的激勵,事業的成果來自于對夢想的執著。我先后擔任過初中、高中語文教師、教師進修學校中師語文函授和高師語文函授專職教師、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中學語文教研員,在語文教學和教研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40年。在認真教學和教研的工作中,潛心寫作,共出版專著七本、獨立編著十三本、參與編著九本(套)、論文兩百余篇,合計發表文字超過七百萬字。先后榮獲吳江區名教師、蘇州市名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并被聘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兼職導師。
美夢成真的時候,我又想起了學生時代那幾位永遠難以忘懷的可親可敬的老師,是他們給了自己美好的夢想,是他們給美好的夢想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作者簡介: 李國平,1945年生,江蘇無錫人,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2005年退休,在職時獲吳江市、蘇州市名教師,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曾任中學語文教師,教師進修學校中師、高師語文函授教師,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語文教研員,江蘇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青少年寫作研究會副會長,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課程課堂改革研究專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