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定格的童年
□ 鐘瑞華
我的童年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是一個沒有“光頭強和熊大”“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年代。下午放學后和節(jié)假日,小伙伴們便聚在一起,玩摔泥巴、打水漂、滾鐵環(huán)、捉迷藏等傳統(tǒng)游戲。但最令我們癡迷的,還是那手掌般大小的小人書。集市上那花花綠綠的小人書攤,常常讓我們流連忘返。
小人書又叫連環(huán)畫,它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淺顯易懂的文字,再配上生動有趣的畫面,把人物表情和景物形狀描摹得栩栩如生,讓人百看不厭。一本本花花綠綠的小人書,猶如一扇扇打開新奇世界的窗戶,讓我?guī)е_麗的夢想在童年的天空自由翱翔。
我的堂哥是村小學的民辦教師,知識淵博的他在家里珍藏了很多小人書。在那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晚上去堂哥家看小人書的時光,是我們最充實最快樂的時光。堂哥家雖然簡陋,但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充滿知識和樂趣的寶庫。
每天晚飯后,我便邀上幾個小伙伴準時來到堂哥家。堂哥看到我們到來非常高興,他把幾盞用空墨水瓶和牙膏殼做成的煤油燈同時點亮,燈花盛情開放,矮小的土磚房頓時變得特別明亮。我們把小腦袋齊刷刷地湊在煤油燈四周,目不轉睛地閱讀桌子上的小人書,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中,全然不顧臉頰、鼻孔、眼眉、嘴角已被煤油燈燃起的煙熏得漆黑,活脫脫成了一群可愛的“小花貓”。如果碰到看不懂的地方,我們便請教在旁邊批改作業(yè)的堂哥。知識淵博的堂哥便會放下手中的紅鋼筆,耐心給我們講解。他的講解總是那么生動有趣,常常讓我們聽得入了神。
在堂哥家,我讀到了《雞毛信》《小兵張嘎》《紅巖》《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林海雪原》《岳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梁山伯與祝英臺》《三毛流浪記》《八仙過海》等小人書。一本本圖文并茂的小人書如同良師益友,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開啟了我的智慧之門。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精忠報國的岳飛、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千里走單騎的關云長、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視死如歸的江姐、機智勇敢的劉洪……這些人物故事讓小小年紀的我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幫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家國情懷和英雄情結也悄悄在我心底萌芽。
記得有一年兒童節(jié),父親為了獎勵我期中考試語文得了99分,特意把我?guī)У郊猩希o我買回了期盼已久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成套小人書,外加6根老冰棍。那天,我拉著好友春生和二狗子,躲在秸稈堆里,一邊啃著冰棍,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小人書,那種快樂和滿足,至今仍難以忘懷。
歲月如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網絡的興起,烙滿童年印記的小人書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春節(jié)前夕,因為老屋拆除重建,我和弟弟在閣樓里翻出了兩箱紙張早已泛黃的小人書。猶如重逢久別多年的老朋友,心里不禁百感交集。輕輕撫摸著那熟悉的封面,昔日和小伙伴們湊在煤油燈下,如饑似渴地閱讀小人書的美好時光又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