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人!付費特展人數創紀錄
將機票改簽到明天一早7點、特意趕在假期最后一天下午來上海博物館參觀“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的北京游客王光聿沒想到,迎接自己的是一場驚喜。
昨天14時2分,王女士成為此次珍藏展第40萬名觀眾。據悉,這也是國內博物館收費特展觀眾人數首次突破40萬。
圖源:上海博物館資料圖
幸運觀眾竟是現場購票預約
“能在國內看到這么多大藝術家的真跡,十分難得。”成為第40萬名觀眾,王女士直呼自己幸運。陪伴她一起前來看展的同學茅先生今年2月就曾參觀過珍藏展,隨后便向王女士“強烈推薦”。趁五一假期來上海旅游,王女士得償所愿。
盡管從事的工作與藝術無關,但王女士學過中國傳統工筆畫,“我相信藝術是相通的,筆觸、色彩這些細節,看原作和看畫冊的感受完全不同。”此次展覽她最期待的是莫奈,“以前在海外沒能看到他們的作品,沒想到在國內看到。”在現場她收到了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和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送上的紀念品,褚曉波在展覽圖錄上簽繪了今年的生肖兔,感謝王女士成為此次展覽第四十萬名觀眾。
令人意外的是,王女士竟是現場購票預約的。因珍藏展門票預售量已達到承載上限,4月29日零點起上海博物館就停止了線上售票,預約更是常常提前數天就約滿。
不過,館方發現有部分觀眾預約后未成行卻沒取消,博物館外則一直有人來“碰碰運氣”。為此,上海博物館采取動態調整,將部分預約后沒來的參觀名額釋出給現場觀眾。4月30日起,上海博物館還根據每日客流實際情況上調接待觀眾量,并視展廳瞬時承載量情況開放現場預約。
記者在現場看到,從博物館外排隊處到展廳門口,都有工作人員在觀察計數,在博物館一側的現場購票處,則不斷有人詢問。這些前端信息統計至后臺,館方再根據數據動態調整。“這兩天大量精力都在這上面。”褚曉波說,希望高品質文化展覽能讓更多人欣賞到。他也表示,未來特展在硬件設計、流量控制和預約體系上將進一步優化。
博物館不僅僅是“打開展廳”
上海博物館外排隊的隊伍中,有人跟王女士一樣改簽了機票,有人干脆拖著行李箱來看展。入口兩側的影視廳臨時改成了行李寄存處,人來人往。截至5月3日14時,上海博物館五一假期已接待觀眾逾5.5萬人次,其中參觀珍藏展的觀眾近2.3萬人次。珍藏展已展出94天,單日接待觀眾量最高達6001人。面對觀眾們澎湃的熱情,褚曉波直言“有點出乎預料”。據他介紹,展覽的成功讓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和董事會成員也“非常意外和開心”,他們已表示將繼續和上海博物館合作。
在他看來,此次展覽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疫情管理進入乙類乙管后,蓬勃強勁的文旅需求得以釋放;另一方面,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有濃厚的看展藝術氛圍,展覽超過一半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顯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褚曉波強調,“當然,首先要有高品質的文化內容,才能吸引觀眾付費看展。”
據統計,五一假期,上博珍藏展線下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00萬元,開幕以來線下文創產品銷售額已逾2000萬元。閉幕當天,上海博物館還將舉辦開館以來首次24小時開放的“今夜無眠·上博十二時辰藝術嘉年華”特別活動。
“博物館也要學會營銷,不然就浪費了展品資源。”褚曉波認為,舉辦各類活動的最終目的還是“讓觀眾到博物館體會多元融合的文化氛圍”。此次珍藏展上,觀眾不僅能看展覽,還能到光影展打卡、消費文創產品、欣賞藝術電影、感受藝術教育等。“未來博物館需要考慮在全過程中跟觀眾產生互動,而不是簡單地把展廳打開。”
中國觀眾不一樣了
“通過這次展覽,我們意識到中國觀眾的藝術欣賞水準已經遠遠超過以往。”通過對現場觀眾的調查,上海博物館發現有近15%的觀眾看了兩次以上,有觀眾甚至一個月來了12次,“這說明觀眾對藝術品的理解能力和藝術修養非常高。未來藝術場館必須把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文化供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內容好才會吸引人。”
褚曉波還發現,對于合理收費,觀眾是非常理解和接受的。現場一些觀眾也表示,為好內容付費,是在“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帶著孩子前來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我付費選擇優質內容,優質內容才能越來越多。”
盡管珍藏展閉幕在即,寶龍美術館的“東京富士美術館藏精品展”、東一美術館的“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和西岸美術館的“超現實主義與東方”等展覽已相繼揭幕。“上海這座城市非常國際化、多元融合。接連不斷的優質展覽營造的藝術氛圍,對市民和游客很有吸引力。”上海展覽這么“卷”,對上海博物館“是壓力也是動力”。
據透露,2024年上海博物館大型展覽的檔期已經全部排滿。其中既有國內文物大展,也有和海外藝術機構共同合作策劃的展覽,“未來不僅是引進海外的展覽,我們還會將海外展品與上博館藏、國內其他博物館文物聯動,讓東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對話。這也體現了上海博物館的策展能力和國際資源配置能力。”
“博物館可以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也是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據悉,上海博物館也著手將反映中華文明的優質展覽送往世界各地,目前首推一個前往歐洲巡回的精品漢代文化展覽,首站暫定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