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生面接地氣 字字句句入人心
江南時報訊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江南時報聯合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江蘇省書法院、南京地鐵集團將在2023年元旦舉辦首屆“讓春聯‘跑起來’,讓文化‘動起來’——南京地鐵掛春聯”迎新年活動,活動覆蓋南京11條地鐵線50個站點,規模之大,全國首次。連日來,組委會收到來自海內外的投稿楹聯已突破5000副。
“楹聯征集消息發布的當天我就投稿了,我自幼喜歡寫楹聯,我認為它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增加節日氣氛。”作者李利坤向記者說道。
楹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古典與現代、語言與藝術、思想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此次地鐵站楹聯征集活動是一次楹聯文化與地鐵人文的精彩碰撞。為此,記者采訪了幾位投稿的楹聯寫作者,聽聽他們對于該活動的一些看法。
“我的專業是淡水養殖,撰聯只是業余愛好。我從小就跟父母學楹聯,寫作時間超過半個世紀。”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盧象賢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西省楹聯學會理事、九江市詩詞聯學會名譽會長。
“我去過南京很多次,地鐵也坐了很多回。我對南京的印象非常好,山美水美人美,文化積淀深厚。”盧象賢告訴記者,他每次創作都和以往不同。“不重復意境,不重復自己,是我的寫作追求。”
盧象賢認為,此次將地鐵與楹聯相結合的活動形式非常好,能讓群眾在出行時感受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地鐵掛春聯必將大大提高南京的文化層次,吸引楹聯家和市民的目光,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盧象賢說道。
此次創作的南京地鐵楹聯,靈感來源于盧象賢來南京旅游的記憶和春節思歸情緒。“我選擇的地鐵站都是之前在南京旅行時到過的地方,寫的時候有一種親切感。”
春節是全中國人的節日,盧象賢坦言,此次撰聯是為了全民同樂,在細微之處為城市增添一份“年味”。
從6歲開始接觸對聯,如今40歲的應綠霞是中國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中華對聯文化院教育部主任。“我在網上看到南京地鐵站征集對聯的活動,非常激動,隨即就報名參加了。”
她告訴記者,之前來過南京三次,兩次旅游,一次會友,南京的名勝古跡和南京友人的熱情好客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曾乘坐南京的地鐵,人流涌動卻秩序井然的車站讓她感覺到了這個城市的文明與和諧。
“我曾經去過中華門,城門上的‘中華’二字讓人倍感親切,于是,我就從中華之崛起開啟新征程,從地鐵將搭載南京六朝底蘊,進入新紀元的角度書寫了這個聯。因為懷著一腔民族自豪感寫作,內容也寫得比較大氣,注重穩與切,在細節上有出新,引入了與地鐵相關的新名詞。”應綠霞向記者介紹。
對于此次地鐵掛春聯活動,應綠霞認為很有意義,兩行文字為古城增色,也為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做了貢獻。“在地鐵站掛楹聯使得站內翰墨飄香,不僅喜氣滿滿,濃濃的年味也會撲鼻而來,讓往來的旅客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應綠霞說道。
黃天助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福建楹聯學會理事、泉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和南安市楹聯學會顧問。“我是讀思想政治專業的,但是我對古文、古漢語、詩詞、楹聯比較感興趣,從2017年開始寫對聯。”
此次,黃天助是在網上看到南京征集地鐵楹聯的公告,立刻就報名參加。“這次我共撰寫了七副對聯,每一副都是根據地鐵的情況并結合南京的特色來創作,比如用龍盤虎踞來形容南京的地理位置等。”黃天助向記者介紹。
“南京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龍盤虎踞。在這里開展地鐵掛春聯活動,對于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南京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城市發展軟實力方面大有裨益。而且南京地鐵貼上對聯,增添了節日氛圍,讓民眾也有更好的體驗。”黃天助說。
他表示,很多城市都有相關楹聯活動,但把地鐵和楹聯結合起來的幾乎沒有。此次活動的舉辦,對于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定幫助,希望主辦方將賽事年年辦下去,成為傳統賽事。讓地鐵掛春聯“跑”起來,跑進千家萬戶;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活出自信和精彩。
(江南時報記者 張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