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刊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七言絕句的句型配置
七言絕句,最常用的句式是“上四下三”。分得再細一點,是“二二三”。分得更細一點,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短圃娙偈住防锏钠哐越^句,幾乎全部都是這樣的。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分得再細一點,便是: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分得更細一點,便是: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注意把每句后三字的結構寫得不雷同,一二四等三句用“二一”結構,第三句用“一二”結構。這就顯得語言節奏錯落有致,整齊之中有變化,不那么單調。這一點,古代優秀的詩人都能做到的。而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合格了。
然而,我們可不可以有意識地、適當地更進一步,再做一些變化,更增添一點花樣呢?比如,三句用“上四下三”句式,其間插用一句“三一三”或“一三三”句式,調劑一下節奏?
同樣的道理,每句的前四個字,也不要都用“二二”結構,可不可以三句用“二二”結構,其間插用一句“一二一”結構,調劑一下節奏?
這樣的句式,這樣的結構,其實古人詩里都是有的,只是不常見罷了。這不是我的發明。但我想強調一下這種句式、這種結構的好處:在一首七絕里,在其他三句用“常規”句式、“常規”結構的情況下,插用一句這種“反常”句式、“反?!苯Y構,可以使得全篇的語言節奏更顯得錯落有致,更顯得在整齊之中有所變化。
節奏整齊是一種美,節奏不完全整齊是另一種美——“異量之美”。兩者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從特定的角度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藝術,是千篇一律好?還是千篇不一律好?我以為還是不一律好。
于是,我在七絕創作中,比較多地采用了這種我以為好的、不一律的模式。例如《新疆賽里木湖》:
雪嶺——云杉——各有枝,
其姝——靜女——自情癡。
一湖水——醞——千年夢,
恨——不知——她——夢里誰。
又如《登悉尼大橋觀海日東升》:
一道——鋼梁——束海腰,
橫空——有客——立中霄。
兩三星——火——詩敲出,
曙氣——紅噴——百丈潮。
又如《江蘇鹽城海濱濕地詠丹頂鶴》:
才聽——清唳——動平臯,
便有——紅霞——飐水燒。
白羽翎——飛——一鏃火,
霎時——沸了——海東潮。
又如《悉尼詩友所贈土儀如羊油蜂膠等,過機場時查沒殆盡,戲成一絕》:
羊脂——贈別——飽行囊,
關卡——難逃——虎口張。
只——一片——心——搜不去,
走私——飛越——太平洋。
又如《江西婺源彩虹橋》:
秦漢——濤聲——徹夜聞,
曉看——山濕——六朝云。
過橋客——褫——衣裳宋,
換——T恤衫——迷你裙。
當然,這只是一種個人選擇,僅供借鑒。您覺得有道理,可以采納。您覺得不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同樣的道理,這種對于節奏美的探索,也屬于錦上添花,也應該以不傷害文意和文氣為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