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民
翻開《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它以圖文并重的形式再現了中國古代100個城鎮、村落歷史建筑的文化遺存。當我們在案頭靜靜地翻看那一幢幢、一排排設計精美、風格各異的中國古代建筑時,眼前仿佛穿越到我們的先祖為建造這些獨具民族特色的民居而辛勤勞作的場景。古人獨具匠心的智慧、生態環保的理念、擇群而居的協作精神令我們對這些古代遺存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與敬畏之心。
由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帶領他的學術團隊,歷經十年,不辭艱辛,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全面踏勘后,精心策劃、編撰這部《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二卷本)學術成果。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深厚,全國各地的古城鎮、古村落星羅棋布。但由于自然災害、舊城改造、鄉村城鎮化的推行,以及人們對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許多古建筑都在不斷地被損毀,被拆遷,被蠶食。四川雅安地震牽動人心,在對人的救援結束之后,對當地文化遺存的關注也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而《遺珠拾粹》中就有地震源附近的古城古鎮古村的介紹,如雅安的上里古鎮、望魚古鎮和寶興磽磧藏族古村。而對經歷過汶川地震的四川廣元昭化古城的災后考察更是以第一手資料展現了古城古鎮古村的保護實效,也是“中國傳統木構架的房屋能抵抗地震災害”在昭化古城的生動驗證。這些木構建筑不僅有優美的造型,而且千百年來給人們帶來了安全感。這對認識如何抵御地震災害和災后歷史建筑與環境的修復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遺珠拾粹》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中國100個具有鮮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古城(鎮、村),展現其歷史概況、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并提出保護建議,其中有些村鎮行將消逝。也因此,這套工程浩大的《遺珠拾粹》的考察、撰寫與出版,用“功德無量”來形容可謂是恰如其分。
古城古鎮古村是個綜合體,其地城精神、建筑藝術、人文傳統與鄉土情感占重大成分。如大運河沿線的許多被人們遺忘的小城鎮,它們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址,特別是那些運河工程設施,凝結著古代科學的精華。再如那些擁有特別精彩的歷史遺存或是有完整歷史建筑群體的古鎮,像福建省的培田古鎮、浙江的前童古鎮;還有一些具有特殊職能的古鎮,如陜西銅川的陳爐古鎮是中國古代名窯耀川窯一脈單傳的創造基地,江西的瑤里古鎮是古代生產瓷器的中心,被認為是景德鎮陶瓷的發祥地。這些城、鎮、村是一個個歷史的縮影。在鮮為人知的集鎮和村落里,完好地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只有了解,才能熱愛;無論是出版人、文化人,都應有責任和擔當,也應積極呼喚文化自覺;更要促進全民參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