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化境 守正創新
□ 馬明龍
編者按
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影響力,擁有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城鎮江,將在“十四五”開局之際全面啟動“文化金山”等一系列IP品牌建設。為鼓勵文化界“讀懂城市精神、講好鎮江故事”,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沒有選擇以開會、批示這些“常規動作”來推進工作,而是親自提筆撰寫了一篇飽含深情的千字文章,講述對城市文化發展的關切以及對歷史人文價值的提煉,與文化界人士進行了一場“心靈對話”。
一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城市,一定是有點風骨的。
東吳孫權的風骨,是凝于鐵甕城之上,以“三分天下”之勢,坐斷東南,于戰火紛飛之時,為黎民百姓爭得了五十載物阜民豐的江南盛景;
南朝劉勰的風骨,是寄于《文心雕龍》之中,“情性所鑠,陶染所凝”,以手寫心、以文化人,為當朝和后世點燃文藝理論之燈;
荊州刺史劉義慶的風骨,是退守外鎮,招賢納士,著三十六篇《世說新語》,以高簡瑰奇之行、玄遠冷雋之言,說盡魏晉風流,為后世備下了取之不竭的文學富礦;
北宋科學家沈括的風骨,是跌宕一生之后,安于夢溪園內,潛心科研,著成古代科學之圣書《夢溪筆談》,填補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巨大空白,成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南宋辛棄疾的風骨,是回蕩于北固亭之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鏗鏘之音,“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戰斗情懷,即使壯志未酬、悲歌未徹,仍熱血難涼、赤誠如初,為后世書寫了一幅英雄俠義的磅礴畫卷……
昔者,黃帝畫野,都邑始分,夏禹治水,山水初奠,茫天蒼海,物競天擇。泱泱之國中“天下第一江山”的鎮江更是雄秀兼備,風骨天成。
“城市山林”的鎮江,江河交匯,長江自西向東奔涌而過,運河由北向南川流不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臺山沿江聳峙,長山、黃鶴山、九華山、五州山綿亙西南,圌山、五峰山、京峴山雄踞東郊,茅山、寶華山、九龍山氣象萬千,每一處都寫滿了故事。
南山綿亙,有昭明太子靜坐讀書的剪影;金山之巔,有梁紅玉迎箭雨擊鼓戰金兵的風姿;蒜山之下,有蘇軾“買田置家”的余生之愿;別峰庵里,有鄭板橋挑燈夜讀、畫竹寫蘭的淡韻咸雅;焦山浮玉有祖沖之親量規尺、目盡毫厘的文心師心;多景樓前,有米芾潑墨揮毫、清風灝氣的神跡。
古往今來,這座歷史重鎮生成了崇實雄豪,包容厚重,堅韌不拔的獨特氣質?!皾M眼風光”中曾護佑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的物華南歸;“春風又綠”時常述說飛遍華夏人間的古今傳奇;“一片冰心”都寄放在歷代文人墨客懷文耕心里……
當下,我們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來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機遇期。我們必須以當仁不讓之勢,全力以赴、加速奔跑。這是文化的力量,更是責任使然。唯文心化境,方與古為新。
三千年的鎮江,賦予我們深邃而燦爛的文化星河、厚重而溫情的人文情懷,更賦予我們執著的精神與從容的心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城市也是如此。我們要講好鎮江故事,就是要用最動情的筆觸、最鮮活的文字、最真摯的情感去挖掘她、理解她、感受她,講予遠朋、講予世界,也講予我們自己…讓每一個鎮江人,都能理解和體味這座城市的內在面貌,讓每一個聽過并來過鎮江的人,都能觀照鎮江,問候世界。
城市規劃家芒福德提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謂城市靈魂,既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更是每個人內心的精神故土。文心人心,化人化境,需要守正創新,需要審美慧覺,需要薪火相傳,更需要“嬗變蝶變”。于此才能在困境處堅韌不拔,在低回處百折不撓,以大江大河的氣魄,爭得城市榮光!
千年鎮江,孜孜以求,默讀不倦,永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