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蘇作小木家具綻放樸素大美
——訪南京非遺傳承人“椅子雷”
既雕既琢,復歸于樸, 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走進南京觀樸藝術博物館,簡約、淳樸的明式家具散發著典雅而神秘的氣息,靠背椅、燈掛椅、官帽椅、交椅等各類坐具,以自然的紋理色澤和流暢的線條向人訴說著江南文人情懷。
歷史上,著名的建筑世家“樣式雷”以大木作技藝締造了清代重要的宮廷建筑和皇家工程;同為雷姓的觀樸藝術博物館主人——雷勇,則出生于以蘇作小木技藝代代相傳的家族。因鐘愛、專注于蘇作椅子文化及工藝研究,人稱“椅子雷”。
椅子
最檢驗匠人水平的木作
在蘇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藝中,椅子最復雜也最難做,因而椅子的制作最能體現工匠的技藝水平。“椅子雷”通過對椅子的專業研究,將椅子文化的多樣性和制作技藝的復雜性,做到了極致。
2010年上海世博會,由“椅子雷”觀樸藝術博物館制作的后明式家具椅子——“世博椅”和“國賓椅”展覽陳列于世博“江蘇館”和世博文化中心。
“椅子雷”說,在家具品類里,椅子與人類的相處是最密切的。有數據表明,人類身體行為分為坐、臥、立,而人類在椅子上的時間,每天達到9.5小時,所以,人的一生應該擁有一把最喜歡的椅子。
30多年的技藝打磨,20余年的明式家具文化研究,“椅子雷”復刻的明式椅子是家具,更是藝術品。
榫卯相接,棕藤密織,雕琢細膩,神乎其技。明式椅子型美、簡練,由紅木所制,紋理華美而多變,天趣盎然,質感神妙。
“椅子雷”感慨,明人哲學在器物上的反映造就了明式家具。物造的極致是因為心沒有了桎梏,可以心有所想,事必有成。
明代
文人雅士與高級木材相遇相知
明代是中國古代家具發展的鼎盛時期。明式家具的誕生,跟文人階層密不可分。明代無數文人雅士以造園寄托山林之志,并親自參與室內設計和家具造型的研究工作。深受中國道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士大夫,為家具注入了高雅深邃的文化內涵,由此產生了簡練質樸的明式家具,家具裝飾不多卻恰到好處,多一分則繁縟,少一分則寡味,處處散發著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致的審美趣味。
明式家具的最大特點是簡約,用料精致,線條細膩。但人靠一只手,卻很難將其拎起。明式家具由硬木打造,區別于木材的另一種類——軟木,硬木的氣干密度高,相對更牢固堅實,不易受潮腐朽。
明代家具與硬木結緣,還要從鄭和下西洋談起。
明代社會經濟復蘇,社會生產大發展,鄭和七次下西洋,擁有當時最龐大的遠洋船隊。每次出海,船隊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大量的花梨木、紫檀木等優質硬木。“椅子雷”介紹,硬木有它的成材年限,平均200年左右,多生長于熱帶雨林,大致在老撾、越南、緬甸即東南亞一帶。
堅硬如鐵的硬木滿載航船,運到南京、蘇州一帶流散,聰明的江南木匠把它拿回來做成了家具。明式家具的主要產地就集中在江南地區。
簡約
明式家具的永恒之美
到了近代,中國家具的發展止步不前,傳統家具逐漸被邊緣化。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一本出自德國學者艾克之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將人們的審美視野重新聚焦到中國的明式家具上,這也是近代第一本挖掘、研究明式家具的經典著作。由此,國人對明式家具工藝成就的興趣與關注一發不可收。
“多少有點不是滋味。”“椅子雷”說,我們竟然是從國外的認可里,發現中國傳統家具的魅力。
“中國式樂高”水榭亭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們生活在保證基本生產生活的年代。到了改革開放早期,剛剛富裕起來的人們,視圖案復雜為美,因而更喜歡雕刻繁重、體量寬大的清式家具。但人到了一定境界就會回歸樸素狀態,正如山珍海味吃多了,人需要吃雜糧才會舒服,正如濃妝艷抹一定比不上淡妝清麗優雅。近十年來,上層文化藝術界人士又開始追求明式家具的美,明式家具又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喜歡,并想去擁有。
今天我們才知道,明式家具的簡約美才是永恒的美。
其實,明式家具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故宮博物院,都以館藏明式家具作為博物館的榮耀。“椅子雷”說:“你看我們國家在一些重要場合,都會使用中國的明式椅子作為接待用椅,這也是大國文化自信的表現。”
傳承
從“魯班工坊”起步
“椅子雷”的木作課堂
蘇作小木家具似乎是奢侈品。首先,作為原材料的紅木十分昂貴,木材生長就用了幾百年;其次,能做明式家具的木匠,沒有30年以上的經驗,很難做出水平。成品蘇作小木家具的擁有者可想而知不一般。
“人在年輕的時候雖然受限于物質條件,但是對美的追求不能等到五六十歲才開始。”作為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蘇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椅子雷”已經開始探索,如何培養年輕人對明式家具的喜愛。
觀樸博物館的東大廳,是“椅子雷”設置的“魯班工坊”。在這個布滿榫卯結構和制作工具的明亮空間下,他將蘇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藝變為課程,針對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年齡段,開發出近50種課堂內容。
“人會受限于自己的認知。”“椅子雷”說,明式家具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榫卯結構,我們把榫卯結構做成了年輕人可以動手組裝的玩具,以這種方式去影響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讓他們在動手組裝“中國式樂高”的過程中,識別什么叫斗拱,什么叫梁柱,知道中國園林建筑是怎么來的。當知道了這樣的榫卯可以把一座建筑、一些家具完美地呈現出來時,在這樣一個有趣且偉大神奇的發明進入他的知識范圍后,他一定會喜歡上明式家具。
如今,“椅子雷”跟中學、小學、職業學校等聯手打造“魯班工坊”,將木作空間,連同工匠與課程一起派送到學校。
“孩子自己做完的東西,跟他到商店里買的成品完全不一樣,他自己會格外珍惜,送給爸爸媽媽意義也更不一樣。孩子的成果,家長都當個寶貝。”“椅子雷”說,非遺項目有很多,但是他們很客觀地評估了一下,木作課程是所有非遺課程中實操最有趣的,它容易上手,做出來的東西在生活中也有實用價值。
除了木作課堂,“椅子雷”也在通過一些藝術沙龍、美學講座、空間裝扮的方式,讓這項技藝走進更多人的世界。
(劉巖鯤 張雅倩 張睿恬)
“椅子雷”(雷勇)
1961年生于蘇作小木家具制作世家。1988年開始從事古典家具研究和復制工作,2002年開始制作明式家具高仿復制品,2005年,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完成乾隆皇帝茶室“靜憩齋”的恢復工作,復制完成明清古典家具達40多件,并陳列于故宮博物院。
長期以來,雷勇致力于明清古典家具的研究。曾多次參與和主持明清古典家具的高仿復制工作,同時建立了明清古典家具的修復與制作基地,親自帶領手工藝工匠進行了開創性的古典明式家具制作工藝研究。2009年他成立的“觀樸藝術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專門從事明式古典家具研究、制作、展示的專業藝術館。2013年,雷勇被授予“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同年,雷勇的“觀樸藝術博物館”被正式授予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蘇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保護基地。雷勇被評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蘇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掃一掃
觀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