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耕夜宿,早出晚歸。家是夜宿與晚歸的去處。日常生活中,回家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回家有時會與回去混淆起來,這也不能說用錯了。比如出差在外,你說回家,或許是回你工作生活的那座城市,下了飛機或者火車,你說回家,也可能是先回單位或先回到市區去辦某件事,然而,回去的最后一站或曰終點,必定是你的家。故而,對回去這詞的理解,不妨解作朝著家的方向走,距離家越來越近。
出一趟長差,在外盤桓多日,回家的心情或與平時多有不同;客居他鄉,歲晚回家,時間受到阻隔的緣故,回家的含義將因此變得更有分量,盡管如此,回家也就是回家,多大的事?!
某天,我聽了一個關于回家的真實故事,卻令我心旌搖震。說:
機關里開展警示教育活動,組織部委辦局的頭頭腦腦集體去某某監獄,一輛大客車,一群號令一方的諸侯,個個能說會道,人人儀表堂堂,去監獄的路上,你一個段子,我一個笑話,鬧得人仰馬翻,逗得開車的司機也笑得肩聳背動。這沒有什么不好,該活潑的時候要活潑。老人家曾經說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進了監獄大門,氣氛嚴肅起來,無論從哪個角度,在這種場合嘻嘻哈哈肯定不妥。活動內容據說也很簡單,一是由兩個原系廳級的在押勞改犯,現身說法,說說他們犯事的心理動機以及悔不當初的心情,倒全是真情實感,頗為感人,正所謂言者戚戚,聞者動容。再就是播放一個資料片,片名《回家》。
音樂聲起,屏幕上現出兩個大字:回家。
全場肅靜下來。回家,回家,這兩個平常字眼,這時變得有點硌人的眼睛。電網,鐵欄,把家隔在高墻的外面,回家的路被截斷。眼睛。這時,屏幕外的人看著屏幕中人的眼睛,鐵欄后的眼睛,那么深,那么黑,里面盛滿了一種東西,不只是悔恨,更多是渴望,渴望恢復自由,渴望著有一條再尋常不過的回家之路!然而,回家的路在哪里?屏幕內外,眼神與眼神在交流,許多語言藏在眼睛深處,這時,不需要解說詞,此時,無聲勝有聲。
警示教育活動圓滿結束,大客車駛出監獄大門。鐵門在身后轟然關閉。誰輕輕吁了一口氣。誰也不知道是誰。因為,一車的人無論是活動主持人還是參與者,上車后似乎都沒有抬過頭,彼此間也沒有用眼神或語言進行交流,回去的路上,一車沉寂,與來時的喧鬧相比,車上似乎換了一批人,偶爾一個車喇叭聲,震得一車人戰栗。開車的司機也有點詫異,從他不再聳動肩背上,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疑問來。
聽了這個真實的故事,我總在想這樣的問題:進出監獄門一回,這車上乘客的心里,到底生出了一些什么樣的東西?在回家的路上,這些號令一方的諸侯到底在想些什么?當然,這并不是無解的題目。心旌搖震來自于什么?說的人,聽的人,故事中的人,沒有一個不清楚。這個回家的故事也讓我想了很多很多,顯而易見,所有愿意為此去想一想的人,都將在人生路上獲益良多。
作者介紹
子川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駐會專業作家,文學一級,曾在《詩刊》“詩人檔案”、《詩探索》“詩壇峰會”、《星星》“首席詩人”、《名作欣賞》“新作拔萃”等欄目,刊發個人作品與評論專輯或專題;在《收獲》、《文學自由談》、《世界文學》等刊登發表小說,隨筆,文論;出版《子川詩抄》、《背對時間》、《把你鑿在石壁上》等六部專著;作品被五十多種年選選本選錄,并被收入大學《寫作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