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下雪是天公老爺的與生本能,是一種極其自然現象,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正是有了雨雪的出現,才使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得以水量充沛、萬物生長、生生不息。正因為是自然現象,所以人類對于雨雪的降臨總是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所以從古到今,如果雨雪天氣如人所愿時,我們會用“好雨”“澍雨”“及時雨”來贊美,用“瑞雪”“祥雪”“白雪”來比況。如果雨雪天氣不如人愿、一個勁地傾灑大地、甚至造成雨災雪災惡劣天氣時,人們又會用“淫雨”“狂雪”來表達心中之怨。但無論是黎民黔首還是貴為天子,人們從心底里祈求的,永遠是希望天公能夠帶給人類以四季分明、風調雨順、瑞雪兆慶,人們天神地祇的崇拜敬畏之心沒有完全丟棄。
人類對雨雪天氣的探究是經歷了一個由自然崇拜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經歷了一個由極少數人肉眼觀天象、看云識天氣的漫長過程,經歷了一個由江湖術士形成的“望氣者”隊伍到現代科技發達后的“氣象預報”過程。現代人們通過廣播電視及新媒體來輕松獲悉天氣情況,但這種普羅大眾式的認知天氣變化情況的便利,也只是百年左右的事。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土地上出現的最早氣象臺是1849年由俄國教會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地磁氣象臺”;真正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氣象臺就在我省的南通市,由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南通博物苑測候室的基礎上,于1916年10月建成的“軍山氣象臺”。軍山氣象臺是中國人開創氣象事業的開始,南通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氣象事業的發祥地了。
在以農牧業為主要支撐的封建社會,與普通老百姓一樣,歷代帝王都在關心自然天氣變化,尤其是對于雨雪天氣的重視。他們通過祭天祀地、祭山川鬼神等形式來表達對天公等自然神的尊重、依賴,同時更包含著恐懼心理的存在。如果遇到久旱或久澇等極端天氣時,封建帝王在束手無策、祈求不靈的情況下,有的通過下達“罪己詔”來表達懺悔之情,希望天公只懲罰自己,不要讓黎民百姓受累遭殃。從秦皇漢武到唐宋元明清,我們通過閱讀史籍文獻,屢屢看到這種天子跪拜天公、祈求風調雨順的身影。
縱觀歷史,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清代皇帝對雨雪天氣等自然現象的重視程度,應是最為系統完整、堅持時間最長、幾乎達到與大清王朝相始終的程度,《清史稿》“帝王本紀”中的大量記載,著實耐人尋味。
清王朝由滿族人建立,他們對以中原為主體的華夏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禮儀文化,經歷了一個認識不斷加深、繼承利用并發揚光大、為中國傳統文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過程。我們姑且不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我們從6歲登基的清世祖順治皇帝1644年入關后來看,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就讓禮臣們著手修訂禮書,以為“庶民軌則”。到了清圣祖康熙皇帝時,曾組織人力纂成《日講禮記解義》供臣工們研讀遵循。到了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御定《三禮義疏》《大清通禮》等,對大清王朝的禮儀文化建設起到了綱領引導作用。禮儀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華夏文化的根基所在。清朝初期,朝廷明確規定,祭祀分為三等:大祀祭拜對象為圜丘、方澤、祈谷、太廟、社稷;中祀祭拜對象為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群祀祭拜對象為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
乾隆時期,又改常雩(音yú,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一種祭祀)為大祀。同時清朝規定,如果歲旱祈雨,祇告天神、地祇、太歲時,“三請不雨,始行大雩”,所以“雩”祭不可輕意舉行,只有到了旱情十分嚴重、三次祈雨未果時才可舉行,它是祈雨儀式的“升級版”。咸豐皇帝時,又將祭拜關圣關羽、文昌帝君上升為中等祭祀。到了光緒帝末年,又將祭祀先師孔子上升為大祀,有皇帝親自參加祭祀。清朝規定,天子祭天地、宗廟、社稷,如果有特殊情況,皇帝可以派遣大臣去代為告祭。舉行中等祭祀時,皇帝可以親自參加,亦可以遣官代祭。舉行群祀時,主要由大臣百官去完成。
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正式建國,到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前后歷時268年10位皇帝,每位皇帝都留下了祈雨或祈雪的紀錄,粗略加起來,竟達150次之多。他們祈雨求雪的時間、地點、次數不盡一致,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希望天公能夠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季節普降甘霖和瑞雪,以保民生福祉和社稷安寧。當然,如果雨雪過多、特別是雨水過多而造成災害時,也是大清皇帝舉行祈禱儀式的一個理由。在出現極端天氣、尤其是久旱或久澇天氣情況下,大清皇帝除了舉行祈禱儀式,有時也采取一些人為措施,比如皇帝向天公懺悔、向天下百姓蒼生懺悔;或者重新審視為政得失、讓大臣們提意見;或者要求司法部門重新審定案件,防止出現冤假錯案,對一些罪行輕的犯人予以赦免等。
《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順治十年的夏四月壬子日,順治帝“以旱,下詔求直言,省刑獄”。順治十四年夏四月丁亥日,“以久旱,恤刑獄。辛卯,禱雨于郊壇,未還宮,大雨。”禱雨儀式很隆重,順治皇帝要齋戒三日,冠服淺色,禁屠宰,罷刑名,在舉行正式祭祀儀式時,皇帝要穿素服步入祭壇,“不除道,不陳鹵簿”,即不搞道路戒嚴和車馬儀仗隨從,以表誠心。祭壇上設酒果、香燈、祝帛暨熟牛脯醢,祭祀時不奏樂,不設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一切以敬奉天公為上。順治十七年六月丙申日,“上以禱雨,步至南郊齋宿。是日,大雨。戊戌,祈天于圜丘,又雨。”這次祈雨活動,順治皇帝從皇宮步行到祭祀地點圜丘,在那里吃齋飯過夜,天公可能有所感動,當天就下起了大雨;過兩天正式舉行祈禱儀式后,天公果然又下起了大雨。順治帝入關后,至少舉行過兩次正規的祈雨活動,為后來的皇帝們樹了榜樣。
在康熙皇帝的的60年皇帝生涯中,除了親祭方澤神、社稷神等,曾經先后于康熙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十九年、五十三年的冬至日這一天,“祀天于圜丘”。據《清史稿?圣祖本紀》記載,康熙皇帝經常舉行祈雨活動,前后至少舉行了8次——
康熙十年三月庚午,“以無雨風霾,下詔修省”;夏四月壬辰,“上詣天壇禱雨。甲子,雨。”康熙十七年六月丁亥,“上以盛夏亢旱,步禱于天壇;是日,大雨。”康熙十八年夏四月己卯,旱甚,“上步禱于天壇,是日大雨。”康熙十九年夏四月丙子,“上祈雨天壇,翌日,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丁酉,“上素服步行,祈雨于天壇;是夜,雨。”康熙五十年夏四月乙未,“命禮部祈雨。庚子,大雨”。康熙五十五年閏三月,康熙皇帝先命令禮部祈雨,到了五月庚申日,“上駐熱河,齋居祈雨。”甲子日果然下起了雨。這一次祈雨成功,康熙皇帝很高興,對眾位臣工們說:“宋儒云:‘求雨得雨,旱豈無因。’此言可味也。”己巳日,“京師遠近雨足,上復常膳”。一直到雨水緩解了京師一帶的旱情,康熙皇帝才開始正常用膳。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辛巳,“以旱求言。壬午,雨。”這一次雖然沒有向雨神祈禱,但康熙皇帝采用讓大臣進言進諫的方式來向天公表示自己的誠意,天公果然作美,下起了及時雨。也就在康熙五十九年這一年的冬十月甲子日,康熙皇帝詔告天下:“朕臨御天下垂五十年,誠念民為邦本,政在養民。”康熙六十年三月乙丑,針對群臣請上“萬壽節”尊號的請求,康熙皇帝沒有同意,他認為,為皇上加“尊號”是一種相沿陋習,是大臣欺弄不學無術帝王的做法,“本朝家法,惟以愛民為事,不以景星、慶云、芝草、甘露為瑞,亦無封禪改元之舉。”其愛民養民的心路歷程,我們從祭祀天地和祈雨的舉動中已不難領略。
雍正皇帝關注民生,曾于雍正元年、二年的春天“祈谷于上帝”,還親耕耤田。為了加強農業建設,鼓勵人們多種田多打糧食,他采取破格選拔農業人才的辦法,“敕州縣舉老農,予頂戴”。即讓各州縣推舉會種莊稼的行家里手,給他們授予官服官帽,委以重任。在處理國家和地方資本運用問題上,雍正皇帝堅持國家能辦的事一定由國家來辦,不能增加基層負擔。雍正五年十二月,太倉州屬之七浦士民愿自行修濬,即民間自愿出資疏浚運河水道。雍正皇帝不許,對眾臣工們說:“民間之生計,即國計也。國用不敷之時,不得不藉資民力。方今國用充裕,仍發帑銀給之。”在為民祈雨這個問題上,雍正皇帝雖然只在雍正二年二月舉行過一次,但卻把祈雨的地點從京師放到了京郊:“上祈雨于黑龍潭”。從此,黑龍潭成了清朝皇帝祈雨的又一重要場所。
黑龍潭就在今天北京市房山區的佛子莊鄉黑龍觀村的前面,自宋代以來,這里就成為北方人祈雨的圣地,黑龍潭前的龍神廟始建于元代,清雍正皇帝曾賜“甘澤普應”匾額。從此后,乾隆、嘉慶皇帝都把黑龍潭作為祈雨的首選地。
根據《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在乾隆皇帝舉行過的25次祈雨活動中,地點放在黑龍潭的就有18次。
乾隆五年五月甲寅、七年三月戊子、十二年五月己酉、十五年五月庚戊、二十八年夏四月癸卯、三十一年五月甲戊和丙戌、三十二年夏四月己酉、三十五年三月庚午日、三十六年夏丙戌、四十二年六月己未、四十三年夏四月乙巳、五十二年夏四月戊午、五十五年夏四月丙寅、五十七年夏四月乙卯、五十九年夏四月丁丑,“上詣黑龍潭祈雨”。黑龍潭,成了乾隆皇帝祈禱雨水的理想寶地。
乾隆二十四年夏四月丁巳,常雩,祀天于圜丘,上以農田望澤,命停止鹵簿,步行虔禱。五月辛卯,上詣黑龍潭祈雨。辛丑,上素服詣社稷壇祈雨。丁未,上以雨澤未沛,不乘輦,不設鹵簿,由景運門步行祭方澤。六月庚辰,上以久旱,步至圜丘行大雩禮。是日,大雨。這一年祈雨次數較多,除了到黑龍潭一趟,還到社稷壇等地,說明當年京師一帶的旱情十分嚴重。
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乙未,“以祈雨,命刑部清理庶獄,減軍流以下罪”。乾隆六十年夏四月戊申,上詣廣潤祠祈雨。六月戊子,以旱,命刑部清理庶獄,減徒以下罪,承德府如之。這些都是乾隆皇帝企圖通過實施仁政手段來達到祈雨目的再次說明。
又據《清史稿?仁宗本紀》:嘉慶元年夏四月丁酉,上(嘉慶皇帝)侍太上皇帝(乾隆皇帝)祈雨黑龍潭。是日,雨。這一次是老皇帝乾隆與小皇帝嘉慶一道來到黑龍潭求雨,其規格之高、重視程度之高,堪稱無與倫比。
在嘉慶皇帝20多年皇帝生涯中,不僅有祈雨,更有祈雪,祈雨祈雪地點有的在黑龍潭,還有在“大高殿”等。據粗略統計,嘉慶皇帝的祈雨祈雪活動,加上與乾隆皇帝一道參加的那一次,一共舉行了14次。
嘉慶五年閏四月丙午,上步禱祈雨。嘉慶九年五月甲午,上祈雨黑龍潭。嘉慶十二年三月辛巳,上祈雨。甲子,雨。夏四月庚子,上祈雨。五月己丑,雨。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壬辰朔,命皇太子詣大高殿祈雪。己亥,上祈雪。乙巳,雪。嘉慶十六年夏四月甲子,上祈雨。五月丁亥,上再次詣天神壇祈雨。庚寅,雨。嘉慶十八年夏四月甲寅,上祈雨。五月庚辰,上祈雨。壬辰,雨。嘉慶二十二年五月辛酉,上祈雨。壬戌,雨。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戊辰,上祈雪。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己酉,上詣天神壇祈雨。
大高殿又名“大高玄殿”,位于北京紫金城的皇城之內,在北海公園之東、景山之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是我國唯一一座明清兩代皇家道觀。自從嘉慶皇帝開了個頭,經常在冬天到大高殿祈雪,后來的道光皇帝更是保持了這一做法,在那里不僅求雪,還可以求雨。
據《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道光皇帝在近30年的皇帝生涯中,有48次祈雨祈雪舉動,是清朝10位皇帝中祈雨祈雪次數最多的一位。
道光元年夏四月丙戌,常雩,祀天于圜丘。丁未,上詣大高殿祈雨。道光二年正月辛酉,祈谷于上帝。十一月壬辰、十二月丙午,“上詣大高殿祈雪”。十二月癸丑,“上以祈雪未應,命再禱七日”。道光四年五月己巳,上詣黑龍潭祈雨。甲戌,雨。十二月己未朔,上復詣大高殿祈雪。道光六年夏四月甲子,上詣黑龍潭神祠祈雨。道光七年二月甲戌、三月丁酉、六月壬午,“上詣黑龍潭祈雨”。六月丙戌日,老天終于下了雨。道光十一年夏四月癸卯,“上詣黑龍潭神祠祈雨”。
道光十二年夏四月癸巳,祈雨。戊戌,雨。五月庚申,上祈雨于黑龍潭;戊辰,上詣天神壇祈雨。六月庚辰,上步詣社稷壇祈雨;壬午,求直言;丁亥,上詣黑龍潭祈雨;癸巳,上步詣方澤祈雨;癸卯,上自齋宮步詣圜丘行大雩禮,是日,雨。道光十二年,道光皇帝祈雨的地點除了黑龍潭,還有天壇、社稷壇、圜丘、方澤等,說明皇帝在祈雨這個問題上是十分投入,十分執著認真,當著朝政大事來抓。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丙戌、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癸丑,“上詣大高殿祈雪”。到了道光十五年夏四月丁巳,上詣黑龍潭神祠祈雨。五月丁丑,上復詣黑龍潭神祠祈雨;庚辰,雨。十二月己未,上再詣大高殿祈雪。道光十六年五月丙申,上詣黑龍潭祈雨。十一月癸卯,上詣大高殿祈雪。十二月丁巳,上再詣大高殿祈雪。癸亥,雪。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丙子和五月丙午,“上詣黑龍潭祈雨”,并且這兩次祈雨后,都很快有雨水降臨。這一年的十一月丁巳日、乙亥日、丙戌日,道光皇帝是連續三次“詣大高殿祈雪”。說明這一年的冬天,京師所在的北方地區是少雪干旱的天氣。
道光十九年夏四月戊子,上詣萬壽山殿祈雨。道光二十年夏四月戊寅、道光二十二年夏四月甲午,“上詣黑龍潭祈雨”,并且再次強調黑龍潭是“神祠”,很顯靈氣的。
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丁酉日、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甲申和十二月癸巳朔及辛丑日,道光皇帝前后四次“詣大高殿祈雪”。道光二十五年夏四月丙午和五月丁亥日,“上詣黑龍潭祈雨”。十二月辛卯、癸卯、癸丑日,“上詣大高殿祈雪”前后連續三次。道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五月壬戌和丁卯日,“上詣黑龍潭祈雨”前后連續三次。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甲寅,“上詣大高殿祈雪”;辛酉,“上詣天壇祈雪”。
道光皇帝不斷地舉行祈禱活動,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災害的原因,一方面也應與當時鴉片戰爭爆發、“八國聯軍”外國列強勢力入侵、國內農民武裝起義不斷出現、朝廷內部矛盾重重等內憂外患的形勢原因有關,祈禱自然,向大自然要饋贈,又何嘗不是郁悶的心靈得到一次次釋放排解!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終年69歲。
《清史稿?文宗本紀》記載,咸豐皇帝生前有9次舉行祈雨祈雪活動。咸豐元年五月乙卯,“上詣大高殿祈雨”。咸豐二年夏四月壬午,常雩,祀天于圜丘。咸豐四年五月壬申,上祈雨大高殿。丁巳,祈雨天神壇。十一月丁丑,上詣大高殿祈雪。咸豐五年十二月辛卯,上詣大高殿祈雪。咸豐六年十二月丙戌,上祈雪。咸豐九年三月甲申,上祈雨。庚寅,以旱求言。夏四月丙辰,上再祈雨。
《清史稿?穆宗本紀》記載,同治元年三月,上躬詣大高殿祈雨者三。同治二年夏四月,“連祈雨”即連續不斷進行。同治六年六月己酉,自三月不雨以來,上頻祈雨,至是日雨。同治八年五月,自春正月不雨至于是月,上頻禱祈。丁酉,雨。同治十年三月,自春初至于是月,上連祈雨。庚戌,雨。同治皇帝這種頻繁的、連續的祈雨行為,我們平均每次記載以3次記,至少有15次。與別的皇帝祈雨祈雪不同的是,同治皇帝如果發現雨水過多時,也會“祈晴”即祈禱晴天的到來,如同治十二年閏六月甲午,“京畿久雨,上祈晴”。但是,在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和“同治”下,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上疾大漸,崩于養心殿,年十九”。19歲的青年皇帝過早地結束了生命,接替他的是光緒皇帝,但朝政仍然由慈禧太后把持著。
根據《清史稿?德宗本紀》的記載,光緒皇帝也是一位經常適時舉行祈雨祈雪等儀式、對雨雪充滿感情、希望莊稼有豐收好年景的皇帝。光緒元年辛亥日,他就“祈谷于上帝”;這一年的十二月甲申日,“祈雪壇廟”。光緒二年二月丙辰,祈雨。“自是,頻祈雨”。即從光緒二年開始,光緒帝就頻繁地舉行祈雨儀式。從記載情況分析,光緒帝至少舉行了22次祈雨祈雪儀式。
光緒三年夏四月辛卯,“常雩”,祀天于圜丘。光緒三年十二月,是冬,“連祈雪”。“是歲,山、陜大旱,人相食”。可見北方旱災多么嚴重。
光緒四年十一月、五年十一月、六年十一月、十三年十一月、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的“冬至”這一天,光緒皇帝都曾“祀天于圜丘”。光緒六年四月庚子日也曾“祀天于圜丘”,并且這一年的冬天是“數祈雪”,多次舉行祈雪儀式。
另外,光緒九年十二月戊申是“祈雪”,光緒十年夏四月乙丑日是“祈雨”。光緒十一年夏四月己卯是“祈雨”,到了十一月壬寅日是“祈雪”。光緒十二年十二月丁卯日又是“祈雪”。光緒十三年夏四月己巳日“祈雨”,丙子日以后就“常雩”,到了十一月壬申日又“祈雪”,光緒十四年五月丁卯日又“祈雨”。
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光緒皇帝終于迎來了“皇太后歸政”的日子,他“御太和殿受賀,頒詔天下”,但實際權勢仍然由慈禧太后暗中掌控。在這種情況下,光緒皇帝是繼續多做祈雨祈雪、并且還“祈晴”的活:光緒十六年五月己卯,“上詣大高殿祈雨”;光緒十八年五月庚午、六月庚寅兩次“祈雨”。結果在光緒十八年六月的丙申日,天公果然下起了大雨。
值得注意的是,皇帝們也不是只知道祈雨祈雪,如果雨雪天氣過長,雨雪量過大,也會造成自然災害即“澇災”,針對此,光緒皇帝就舉行了與雨水相關的“祈晴”儀式:光緒十九年夏四月丙子日、六月癸亥日,先后兩次“祈晴”,說明從四月到六月,北京一帶已經雨水過多而成災了。這一年的六月癸酉日,因“京師雨災”,光緒皇帝下詔;“于六門外等六處,各設粥廠,撥京倉米萬石充賑”。光緒二十年六月癸丑,“京師霪雨,祈晴”,光緒皇帝再次因雨水過多而舉行“祈晴”儀式。
此時,在中國的大地上發生了“戊戌變法”運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至9月21日,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向以光緒皇帝為首的改良派勢力發動進攻,進行了一場血腥政變。政變的結果是,持續了百余日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逃往國外,光緒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軟禁于中南海瀛臺;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重新掌權。
《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丁亥,“皇太后復垂簾于便殿訓政”。光緒皇帝雖然皇權再次旁落,但在過了幾年后,他的祭祀天地、祈雨祈雪求年豐的權利首先得到了恢復,因為我們從史書記載上仍然可以讀到:光緒二十八年辛未,光緒皇帝“祈谷于上帝”;夏四月甲午,“常雩祀天”。“常雩”說明至少進行了三次以上。光緒二十九年三月癸亥,光緒帝又親祀先農神,并且新耕耤田。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己卯,他又舉行了“祈雨”儀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十月癸酉(11月14日),光緒皇帝“暴崩”,享年38歲,年僅3歲的溥儀繼位。大清王朝在內憂外患、皇室男丁不旺、慈禧太后長期母雞司晨局面得不到扼制的情況下,真的是要走到盡頭了。
據《清史稿?宣統皇帝本紀》記載,3歲的溥儀繼位當天就尊奉慈禧為“太皇太后”,同時由攝政王載灃“奉太皇太后懿旨”來監國。誰知第二天,即光緒帝“暴崩”、溥儀上任的第二天下午17點(未正三刻),慈禧太后就在儀鸞殿去世了。大清王朝禍不單行,運數已經走到了心頭。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大清王朝末帝祈禱雨雪的身影:這一年的十二月丁巳日,3歲的宣統皇帝舉行了第一次“祈雪”儀式,但到了丁卯日是“復祈雪”,到了丁丑日又是“復祈雪”,結果這最后一次,老天果真下雪了,并且到了戊寅日“又雪”,還在繼續下雪。就這樣,3歲的宣統皇帝上任伊始,就連續舉行了三場祈雪活動,并且還真的成功了。估計攝政王載灃是為了帶著眾位臣工們,陪小皇帝打雪仗、做游戲呢。
宣統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建立。清王朝被推翻,中國封建社會也徹底結束,大清皇帝們祈雨祈雪、對雨雪寄托的特殊感情,也從此成為永遠的歷史記憶。
應該說,大清皇帝們通過150多次的“祈雨”“祈雪”等祭祀儀式所表達出的雨雪之情,包含了對民生冷暖的關愛,包含了對農業生產年年大豐收的期盼,更包含了希望大清王朝江山能夠庚續永存的愿望。但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雨水之情是不全面的,因為皇帝們的祈禱行為主要圍繞京師及其周邊的天氣情況來進行;同時更是不科學的,因為自然界的現象是不受人的意志來支配,縱然封建皇帝們祈禱的范圍再大再周全,也難以改變或阻擋自然界風雨雪霜降臨與否的步伐。經過一百多年人類科技進步發展,今天的我們對于自然界的雨雪風霜自然現象,更多能做到的是可以提前預測而得以做好防患準備,以盡量減少減小自然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從大清王朝皇帝們所展示的雨雪情中,感受到了那種已經消失掉了的祭祀文化的歷史存在,由此將更加激發起我們探索宇宙奧秘、掌握自然規律、合理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束有春 2021年9月3日于金陵四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