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為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中國古代十大詩人之一,有“詩魔”之譽。白居易與元稹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累官至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以刑部尚書致仕。工書法,長于詩書畫美學理論,崇信神仙之道與佛教。因白居易的詩風清新自然,平易淺俗,在整個唐代其影響應為最大,當時雞林國(朝鮮境內)的商人以百兩銀子一首詩的價格賣給宰相,求購者還能分清詩的真?zhèn)危f明當時國外就有人對白居易的詩作進行深入研究。白居易逝世,唐朝皇帝宣宗李忱寫詩挽悼:“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神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享受到了最高禮遇。我遇到的一位日本漢學家,他是研究白居易的專家,他的觀點是“白居易到晚年還想做宰相。”可見白居易詩歌影響之深遠。
若要對作品深度理解,還必須弄清楚作家的身世。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之家,他是文化氛圍與遺傳基因雙優(yōu)培養(yǎng)出來的全才奇才,也是近親結婚培育出來的罕見碩果。他的遠祖是胡人,祖父白锽17歲中進士,少年天才,當過縣令。外祖父陳潤是大詩人,父親白季庚也是明經出身。他的叔父白季康也做過縣令,政聲頗佳,也是飽學之士,對侄兒精心培養(yǎng)。他的弟弟白行簡也是天才少年,29歲中進士,作過膳部郎中的高官,著名文學家,唐傳奇《李娃傳》的作者。唐代皇帝和部分貴族都有胡人血統(tǒng),婚姻狀態(tài)與倫理觀念與漢族傳統(tǒng)有較遠差距。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據(jù)清末著名學者羅振玉考證,白居易的父母是近親結婚,并且輩份有差距,白居易的外婆是其祖父的女兒,陳氏是白居易的媽媽也是白居易的表姐,其父母是舅甥關系。白居易的大哥叫白幼文,是白居易之父第一位妻子所生,白季庚41歲時娶15歲陳氏為妻,其母生居易、行簡、金剛奴三個兒子。金剛奴9歲夭折。白居易22歲時其父逝世,寡母把所有心血和精力培養(yǎng)兒子。長兄幼文甚為仁愛,在浮梁做小官,把微薄薪水分一部分養(yǎng)育后母與弟妹。幼弟金剛奴夭折,給陳氏以極大打擊,以致長期抱病。白居易有一位愛而不得的初戀,被母親棒打鴛鴦,因母親以死相逼到37歲才結婚。白居易對母親有怨氣,但又甚為孝順,做官后明確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分配待遇較好的職務,以薪金奉養(yǎng)病母。近親生傻子也生天才,這也苦了白母陳氏。陳母40歲以后一直寡居,又痛失幼兒,長期患病意外落井而亡,后來政敵以此為武器攻擊白居易,這是貶為江州司馬的罪狀之一。
白居易34歲中進士,初授翰林學士、太子左贊善大夫,左拾遺。拾遺是皇帝跟前的諫諍之官,反映下情為其本職工作。擔任言官時,白居易熱血沸騰,系心民瘼,為報皇帝知遇之恩,頻繁上書言事,寫了大量諷喻詩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期盼補察時政,拯民于水火。可能有些話說得太直,沒注意分寸,有時竟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憲宗還屬開明之主,其所陳之事多獲接納,而因言辭尖銳,使他極為不快,曾說:“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書嚴緝兇手,于是政敵發(fā)難,以“越級言事”“有害名教”彈劾白居易,憲宗早有怨氣,于是將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所謂“有害名教”者,傳言其母看花墜水井而死,而白居易寫有“賞花”“新井”等詩,實為不孝,這是莫須有的罪名。其實真正原因是白居易寫了諷喻詩得罪的人太多。
白居易于821年7月任杭州剌史,政內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7年至長安任秘書監(jiān)等職,享受三品以上待遇,多為閑職。摯友元稹曾任宰相,卒后家屬請白居易撰墓志銘,給潤筆六七十萬,三送三拒,最后全捐洛陽香山寺。
白居易之詩還是以諷喻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白居易按其“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思想主張進行創(chuàng)作,以極大勇氣描述了當時最尖銳的貧富不均現(xiàn)象和下層弱勢群體在各種剝削勒索下艱難掙扎的悲慘現(xiàn)狀,還關注到了邊疆無休止的戰(zhàn)爭導致大批百姓無辜喪生的重大事件。把這些事件寫成詩在社會上流傳,地方諸侯和朝廷相關官吏無疑極為不滿。白居易希望通過詩歌使皇帝了解這些事件的真相,從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改革政治,改良社會。這些愿望是很好的,但廣泛流傳,對整個政權的穩(wěn)定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留他在皇帝身邊工作,反對的人不少。白居易被貶之后又得重用,還是最好的結局,說明憲宗的胸懷開闊,愛惜人才。這些詩一吟悲一事,長于敘事狀物,通過典型場景、典型細節(jié)的描寫刻畫形象,營構意境,深具感染力與震撼力。
白居易之詩反映的生活極為深廣,被貶之后的創(chuàng)作多為閑適詩,像《長恨歌》《琵琶行》等廣為流傳,深入人心。《長恨歌》的主旨是什么,論者大多認為歌頌李楊之真摯愛情,主題句是“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但仔細思考不對,應是借歌頌李楊愛情的外衣同情玉環(huán),諷刺玄宗昏庸誤國,主題句應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玉環(huán)與壽王結婚有年,男歡女愛,要她出家做道士改變身份伺奉年邁的公公,是否情愿?肯定不愿,玉環(huán)并不傻。如果說玉環(huán)愛玄宗,那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共同的藝術愛好有心靈的交流。一位宮女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服從權力,服從命運,這是玉環(huán)的唯一選擇。玄宗愛玉環(huán)應該是真的。她的絕艷,詩書歌舞全能,這是頂級的藝術家,皇帝擁有一切,將兒媳據(jù)為已,玄宗認為他有這個權力。玉環(huán)將青春和生命獻給了玄宗,玄宗愛她那是應該的,但這不是對等的愛情。
作為玄宗,娶到兒媳就算了,竟然“從此君王不早朝”“兄弟姐妹皆裂土”,就太不應該了。玄宗作為國家元首,日理萬機,因迷戀玉環(huán)的嬌顏歌舞不按時上班,甚至不去上班,重用無從政經驗、人品不端的楊國忠等人,對安祿山深信不疑,這是自私之極、懶惰之極、昏聵之極,盛唐崩潰是必然的了。玄宗的胡為,玉環(huán)的確有責任,但第一責任人是玄宗。玉環(huán)總不能拿棍子趕他去上班,她也無法阻止玄宗把她的親屬弄到朝廷。玄宗已嚴重失職與瀆職,直接導致“漁陽鼙鼓動地來”,毀掉大唐盛世,毀掉千百萬生命。玉環(huán)沒有勸諫阻止玄宗胡為,或阻止不力,的確有過,而一位藝術家也不懂這么多,主要責任應在玄宗。
白居易沒把玉環(huán)作紅顏禍水來寫,實際上同情玉環(huán),這是對的。玉環(huán)仙化了,玄宗還上天入地找她的魂魄,玉環(huán)真的還會愛這位毀掉她幸福、毀掉她生命的老男人嗎?絕對不會。描寫這種不應該沉醉的愛情,到底意義何在?詩人沒說,不能說,也不敢說,但用事實告訴讀者:統(tǒng)治者的家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多么緊密!盡管全詩意象瑰麗,想象豐富,境界凄清,但在凄美的意象之外暗示了多少言外之意。詩人看似歌頌李楊愛情,實際上是挽悼盛唐,指斥玄宗!真正制造愛情悲劇、使生靈涂炭的人還是那位君王!《琵琶行》的遷謫之意就不必細說了。白居易的閑適詩不太閑適,只是用曲筆表達更深刻的主題罷了,唐宣宗李忱不一定讀懂了《長恨歌》,如果真正讀懂了,白居易小子敢諷刺他的祖先,恐怕沒那么客氣,至少不會寫詩悼念他了。
之一
英才絕代作詩魔,
系念人間苦難多。
千載當嘉憂患意,
如椽巨筆斥閻羅。
之二
西湖水碧柳依依,
掩咉蘇堤與白堤。
山寺依然多桂子,
坡岡空見草萋萋!
之三
諷喻辭章似劍鋒,
生民苦難系心中。
牛車風雪空來去,
哭煞霜毛賣炭翁!
之四
長恨清歌萬口傳,
李楊情愛意纏綿。
君王沉醉紅羅帳,
盛世風光盡化煙!
之五
雞林詩價有誰儔,
淺易清辭萬眾謳。
極俗卻能歸極雅,
杜鵑聲里淚長流。
之六
為時為事作詩文,
只盼哀詞感圣君。
苦竹黃蘆秋瑟瑟,
琵琶一曲不堪聞。
白居易在杭州多有惠政,西湖白堤為白居易主政時所修。白居易《憶江南》:“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蔣力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