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近日在老屋小住,想著把女神節的禮物送去,吃過晚飯我便出發了。
老屋位于離城區車程大約十幾分鐘的朱巷村,很近。三月的春天氣溫已悄然回升,微開的車窗外,透進來暖暖的帶著油菜花香的風。路兩旁的油菜花在車燈的照耀下,投射出明艷的黃。
老屋依然沉默地佇立在村中心,油菜花一樣黃黃的燈光從大門斜出來,照亮了門廊下的青石條,那是童年日日坐著玩耍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格外明亮,灑在屋旁的小菜園里,青菜、大蒜、小蔥綠油油的,生機勃勃。老媽在屋里洗臉,聽到呼喚聲跑來迎我。夜晚的鄉村有著城里找不著的安靜,我們母女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聊天。聊著聊著夜深了,我開車回城,老媽站在門口的燈光里看我離開。流連在鄉村的夜晚,關掉略顯聒噪的車載音樂,仿佛另一個按鈕同時啟動,蛙聲、蟲鳴,混合著風聲,身心便沉入了夜色里。
我在這個小小的朱巷村出生,直至上小學。童年在我的記憶中是快樂的,我在奶奶的呵護、父親的嚴厲中成長,依托在上海工作的外公資助,我很小就有公主裙、滑雪衫、樂口福、大白兔奶糖……這些時髦玩意兒,連城里的孩子都不一定聽說過。爺爺走得早,貧窮的奶奶在物質上極盡所能,在每一個相依相伴的日子里,付出著無微不至的愛。我很少有機會看到外公外婆,小時候外公外婆就是從上海不斷寄來的包裹。長大后,見面的次數也屈指可數。從上海到湖北,所在的企業在哪里,他們便在哪里。時代的烙印深深地烙在每個人的身上。
我很幸運,一到學齡便進城讀書,而這樣的際遇確實是人生的重要關口。良好的教育,無論在哪個年代,對哪個人無疑都是極其重要的。離開村子進城讀書的場景依然恍如昨日。奶奶仔細給我扎好了小辮,耐不住我苦苦地央求,佯裝答應跟我一起走,送到村口又停下了腳步。人生第一次,我懂得了離別。奶奶早早地就走了,外公外婆如今都健在,已九十高齡。不同的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質量以及壽命。
多年后,我終于明白在奶奶身邊的日子,意味著什么。每當感到疲憊、冰冷、焦慮、頹廢時,總有奶奶溫暖而堅定的目光在照亮著我,就像老屋門口斜出的像油菜花一樣黃的燈光,莫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