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文學與大運河
□ 陶建平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1574—1646年)是明朝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的名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崇禎七年(1634年),馮夢龍擔任福建壽寧知縣。崇禎十一年(1638年),他任滿致仕回鄉從事著述。晚年奔走反清大業未成,憂憤而終。馮夢龍一生撰寫了很多的白話短篇小說,其中所輯話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作品。他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作出了獨異的貢獻。
馮夢龍家鄉的文化建設與傳承
2010年1月22日,蘇州相城區黃埭鎮新巷村黨總支書記組織村兩委班子人員召開會議,討論新巷村文化名人馮夢龍的挖掘工作,并在3月10日成立了馮夢龍文化挖掘工作領導小組。
2010年6月至11月期間,新巷村黨總支組織專家學者實地考察馮夢龍出生地馮埂上。
2012年10月21日,新巷村黨總支召開國際國內知名專家論壇會。
2013年5月11日,成立蘇州市馮夢龍研究會。
2013年12月,出版《新巷馮夢龍與民間價值建構》論文集。
2014年5月14日,新巷村黨總支召開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座談會,決定將挖掘馮夢龍文化和農業、生態、旅游相結合,在弘揚馮夢龍文化的同時,提升新巷村的文化品牌。會議一致通過把新巷村更名為馮夢龍村,并由村委會向上級相關部門申請村更名事宜。
2014年11月15日,在新巷村召開馮夢龍村掛牌儀式,并舉辦了馮夢龍誕生440周年紀念活動。
2015年9月25日,相城區委區政府、黃埭鎮黨委政府在馮夢龍村舉辦了首屆馮夢龍文化旅游節,還舉行了電影《馮夢龍傳奇》開機儀式。
挖掘弘揚馮夢龍文化使黃埭鎮的文化旅游得到了健康發展,隨著馮夢龍村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擴大提升,“名人故里、文化興村”等鄉村文化旅游設施進一步顯現。
比如馮夢龍鄉村紀念館、書院、“四知堂”,在推進鄉村文明建設中發揮串起節點、連線、帶頭的作用,讓馮夢龍鄉村文化理念深植村民心中,從而不斷涵養文明鄉風,為鄉村鑄魂聚力。其中“四知堂”之名源于馮夢龍拒絕柳必得賄賂“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一個典故,黃埭鎮將其打造成為黨風廉政教育建設的教育館、工作館,讓中國鄉村文化發展不僅有文化外觀作為形象,更有文化靈魂作為依托,讓馮夢龍村逐步走上一條以中華鄉賢傳統文化觀為引領的高質量鄉村發展之路。
馮夢龍作品與大運河的交際
馮夢龍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三言”。在“三言”所寫到的明代故事里,大運河占有突出地位。在“三言”的介紹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出行和活動基本都是行走水路,運河作為南北交通通道,對沿岸人們生活影響的種種情景。“三言”能讓人更好地了解明代運河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在《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沈小霞從山西大同把父母和弟弟的靈柩運回故鄉紹興安葬。他當時行走的路程便是“先奉靈柩到張家灣覓船裝載”,然后進入運河之后一路南下,“到了浙江紹興府……將喪船停泊碼頭”。從這篇明代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運河成了溝通南北的非常重要的通道。靠近或者臨近運河的人們,無論大事小情,只要涉及出行,一般都會把運河當作他們出行的首要選擇。
“三言”的明代故事中所寫的商人,如《劉小官雄雌弟兄》中的劉德開旅店,其后劉奇、劉方開布店是坐商;《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中的高贊“少年慣走湖廣販賣糧食,后來家道殷實了,開起兩個解庫,托著四個伙計掌管,自己只在家中受用”是先做行商,后轉為坐商。他們賺取利潤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長途販運,因此經常的出行跑商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多數臨近運河的城市或市鎮中經商出行,他們首選的出行方式自然就是運河。
明代故事中所寫到的讀書人基本上分為出仕與未出仕兩大類。出仕者無論是官還是吏都要宦游四方,對于那些大多數生活在運河岸邊的官吏來說,運河為他們的宦游四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對于那些生活在運河岸邊的讀書人來說,運河也會成為他們理所當然的選擇。此外,因為生活在運河岸邊,這些人個人生活的種種組成部分,如公干、回家、游玩、探親、婚嫁等等,也都與運河發生關系。
我們可以把馮夢龍的文學和大運河的發展與利用結合在一起,對馮夢龍個人活動及小說、山歌、詩文等文學作品深入研究挖掘,把運河文化發展作為當地政府重點工作。在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中推動大運河的開發、保護和利用,深度挖掘馮夢龍文學領域與大運河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可以考慮到相應文化展示帶中恢復馮夢龍小說故事中的景物,具有“文化自信”的獨特作用和重大意義。如根據馮夢龍小說對明代商業的生態描述,在望亭鎮建設明代風格的商業街區,展示馮夢龍運河小說故事場景。
黃埭、望亭是相城區主要出產江南稻米的地方,在挖掘運河文化的同時有必要重新認識江南文化的根,結合“稻香小鎮”打造建設稻作文化博物館,加速推動馮夢龍文學研究與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創新性發展。
(作者系蘇州市馮夢龍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