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文藝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藝術創作、學術研究、展覽展示、學科建設、對外交流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出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創造力。特別是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助力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見曙光,希望在前。然而,在商品經濟、外來美學思潮等現代思想的影響下,文藝界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有的還很嚴重,這不僅影響到文藝自身的發展,也關乎到文化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良好環境。
衡正安 臨【宋】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草書)
人心浮躁、功利思想嚴重、“三俗”現象屢禁不止等,其根源是一些文藝家不能沉靜下來,不知道傳統文藝和現代文藝發展的深淺,盲目自信、盲目創作、盲目創新,導致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難覓,文藝高峰難現。
衡正安 臨【明】《王鐸草書》
不知深淺,主要是指對我們傳統文藝了解、掌握的甚淺、甚少,就大肆創作,甚至胡亂創新,自我稱家,自封大師;尚沒有弄清、沒有深究西方文藝發展的歷史、性質,就搞起了東西文藝的融合和創新,隨意改造傳統,超邁傳統,甚至否定傳統。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創作現狀差強人意,主要表現為:有深度的作品少了,浮在紙上的多了;意境深遠者少了,重技術的作品多了;清雅散淡者少了,氣息狂躁的作品多了;有書卷氣的作品少了,滿紙江湖氣者多了;含蓄深沉的作品少了,劍拔弩張、火氣十足者多了;筆墨深厚、內斂厚重、小中見大者少了,追求形式、視覺沖擊、超大尺寸者多了,等等。這些都表現出我們的一些藝術家筆墨根基不深、人文修養不夠,既沒有真正掌握中國藝術的精髓,也沒有弄懂現代藝術的核心精神。總之,就是沒有能沉下來、靜下來,不知道古今文藝發展的深淺。
衡正安 臨【漢】《西狹頌碑》(隸書)
文藝的深淺是什么?是對過去、傳統,即數千年來經過無數藝術家不懈的努力探索、創作,所達到的歷史深度、厚度、高度和廣度,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對這種歷史的掌握和了解是我們藝術家學習、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歷史學科總是人文學科核心的原因。歷史的深度就是人性的深度,也是人性的廣度,歷史能展現出多樣性和統一性。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有歷史的根源也有現實的原因。百年前我們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不得不在文化啟蒙和民族存亡的關頭向西方學習,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矯枉過正甚至棄如敝履,在改革開放商品大潮和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傳統文化的斷層和藝術審美的混亂。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新時代”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藝和外來文藝,在文藝自省的基礎上,以文藝自覺為理論依據,實現文藝自信,重塑我們的文藝。
衡正安 臨《王羲之草書》
要沉下去,是讓我們知道中外藝術是怎樣的精神特質,已經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和藝術境界,為此才能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創新。以書畫藝術為例,中國繪畫以唐宋為分水嶺,宋代的文人畫發展到元明不管是筆墨技術,還是精神境界都達到了精深的程度,元代以倪瓚為代表的一批文人畫家,在繼承前人藝術語言的前提下參悟禪宗思想于繪畫的精神之中,在繪畫的人性深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藝術的審美境界推向了一個嶄新世界。近代以來,在這種文人畫思想的賡續和影響下,一批書畫家在碑學思想的融合下,將“金石之氣”運用于繪畫之中,使中國的文人畫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僅以線條為例,在文人畫的一根線條里就有輕重、粗細、濃淡、枯濕、深淺、飛白、虛實等變化,甚至有的一筆完成,試問這是怎樣的藝術高度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在書法創作上清代碑學思想大大擴展了書法的美學范疇,不管在深度、廣度上都開出了與帖學完全不同的審美之花,晚清至民國的書家在碑帖結合等思想的指導下,書法實現了帖派的書卷之氣和碑派金石之氣的融合,并誕生了如趙之謙、何紹基、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于右任和林散之這樣的書法大家。試想,作為一個書畫家如果連中國書畫的這個底都沒有探到,哪來的創作自信?創新又何從談起?
衡正安 臨《好大王碑局部》(隸書)
所以,我們藝術家的筆墨、心境只有沉下去,藝術作品的格調、境界才能升上來。只有沉下去才能知道歷史的厚度,才能探到藝術的深淺,才能知道自己的斤兩。中國文藝的內向精神是其最大特質之一,所謂:“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在宥》以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劉安《淮南子》)等等,這種內斂、厚重、博大的藝術精神,只有在沉靜之中才能獲得,才能創作出屬于自己,也屬于這個時代的高格調的藝術作品。
作者簡介:衡正安,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委宣傳部首批紫金文化藝術英才。現工作于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主持工作)。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言恭達文化基金會秘書長。主要從事文藝評論、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創作。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30余篇。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九屆中國文藝評論獎,第二屆江蘇文藝評論獎,首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中國藝術報》“藝苑百花”個人采訪欄目(新華號),閱讀量突破190萬,全國排名第一。
衡正安部分學術著作